体检网 博客 血压低

血压低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由于高血压在临床上常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而备受重视,世界卫生组织也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有明确规定,但低血压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12/8 kPa(90/60mmHg)即为低血压。根据病因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低血压,根据起病形式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低血压。

病因

1.生理性低血压状态

指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压测量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

2.病理性低血压病

除血压降低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症状以及某些疾病。

(1)原发性低血压病 指无明显原因的低血压状态,如生理性低血压(体质性低血压),多见于体质瘦弱的老人、女性。

(2)继发性低血压病 指人体某一器官或系统的疾病所引起的血压降低。这种低血压可在短期内迅速发生,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感染、过敏等原因所致血压急剧降低。大多数情况下,低血压为缓慢发生,可逐渐加重,如继发于严重的肺结核、恶性肿瘤、营养不良、恶病质等的低血压。

临床表现

根据低血压的起病形式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1.急性低血压

急性低血压是指患者血压由正常或较高的水平突然而明显下降,临床上常因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缺血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晕厥或休克。

2.慢性低血压

慢性低血压是指血压持续低于正常范围的状态。

(1)体质性低血压 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夏季气温较高时更明显。

(2)体位性低血压 部分患者的低血压发生与体位变化(尤其直立位)有关,称为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定义为:在改变体位为直立位的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同时伴有低灌注的症状,这些症状包括:头昏、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认识功能障碍、心悸、颈背部疼痛。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有糖尿病、低血容量,应用利尿剂、扩血管药或精神类药物者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3)继发性低血压 某些疾病或药物可以引起低血压,如脊髓空洞症、高度的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特发性或肥厚性心肌病、血液透析病人和慢性营养不良症等,以及服用降压药、抗抑郁药。这些疾病引起的低血压也可以出现头昏、头晕等低灌注的症状。

检查

1.体格检查

对低血压患者除了注意分别测量卧位与立位血压外,尚应注意双上肢以及上、下肢间血压的比较测量,以排除多发性大动脉炎所致的动脉狭窄。除此之外,查体时还应注意患者面容、皮肤色泽、毛发分布、胖瘦、有无水肿等一般表现;心脏查体尤应注意心音和心脏杂音的变化;神经系统检查注意患者肢体感觉、运动以及共济运动等。

2.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根据病史和查体可以获得患者低血压病因诊断的线索,但若确立诊断尚需依靠必要的实验室或特殊检查。

如怀疑糖尿病者需进行血糖、尿糖测定;心血管疾病需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甚至心血管造影检查,必要时也可进行血常规、血电解质、肌钙蛋白、24小时动态心电图测定、有创性电生理检查、直立倾斜试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内分泌疾病的诊断需有垂体、肾上腺或甲状腺功能测定的证据。如怀疑肺栓塞,可进行血气分析、肺动脉CT、肺通气灌注扫描等。如怀疑颅内病变或局灶性神经病变,则要进行脑电图、头颅和脑CT及磁共振。

诊断

低血压的诊断主要根据动脉血压测值达低血压标准。同时,对低血压患者注意询问以下情况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询问除低血压外,有无其他血管症状,有无其他系统疾病,如无则考虑为原发性低血压。

2.询问有无急重症造成急性血容量不足或急性心功能减低、心排血功能障碍。

3.询问有无引起低血压症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及外周血管疾病,有无高原居住史。有无引起低血压症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及临床表现。有无代谢性疾病、脊髓病变。

4.询问低血压状态是何时发生的,与临床上出现的症状、体位有无明显关系。有无长期卧床病史。有无外科手术,外伤而导致自主神经损害的原因。

5.询问低血压发生的时间长短,临床表现与服用药物的关系。

通过详细询问以上情况,能明确低血压是原发性或继发性,是否为急性低血压,结合临床其他资料,可明确原发病因。

治疗

1.病因治疗

对体质虚弱者要加强营养;对患有肺结核等消耗性疾病者要加紧治疗;因药物引起者可停用或调整用药剂量。如高血压患者服降压药后血压下降过快而感到不适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给药方法和剂量;对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由卧位站立时注意不要过猛,或以手扶物,以防因低血压引起摔跤等。

2.适当加强锻炼

生活要有规律,防止过度疲劳,因为极度疲劳会使血压降得更低。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适当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改善神经、血管的调节功能,加速血液循环,减少直立性低血压的发作,老年人锻炼应根据环境条件和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运动项目,如太极拳、散步、健身操等。

3.调整饮食

每餐不宜吃得过饱,因为太饱会使回流心脏的血液相对减少;低血压的老人每日清晨可饮些淡盐开水,或吃稍咸的饮食以增加饮水量,较多的水分进入血液可增加血容量,从而可提高血压;适量饮茶,因茶中的咖啡因能兴奋呼吸中枢及心血管系统。

概述

  • 血压低于正常水平,即低于90/60mmHg
  • 既可为生理性低血压,也可为病理性低血压
  • 以体位低血压和餐后低血压较为常见
  • 严重的病理性或继发性低血压可危及生命

疾病定义

低血压是指血压低于正常的水平。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对低血压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12/8kPa)即为低血压。急性、病理性低血压常有头昏、晕厥、视野模糊、恶心等症状。

流行病学

低血压患者以体位低血压和餐后低血压较为常见。据统计,在我国,年龄≥65岁时,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可达20%~50%,年龄≥80岁人群中发生率为27.2%,合并高血压者发病比例更高。餐后低血压在居家护理的老年人中发生率为 24%~36%,在住院老年人中更高,为61.6%~74.7%。

疾病类型

根据起病原因分类

生理性低血压

这是指一部分健康人群,其血压值虽然已经达到了低血压标准,但是没有任何其他症状。多见于体质比较瘦弱的青中年女性、老人。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

病理性低血压

这是指由人体某些器官或系统的疾病所造成的血压降低。慢性者可见于慢性营养不良症、特发性或肥厚性心肌病、慢性缩窄性心包炎、高度的主动脉瓣狭窄等。服用抗抑郁药、降压药等也可以引发低血压。

根据起病形式分类

急性低血压

多见于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阵发性快速心律失常、严重创伤、感染、过敏等。

慢性低血压

多见于生理性低血压、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严重的肺结核、恶性肿瘤、营养不良、严重心力衰竭、恶病质等以及某些患者疾病的严重阶段。

病因

产生低血压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因为血压下降,导致血液循环缓慢,远端毛细血管缺血。低血压会影响组织细胞氧气和营养的供应,尤其影响了大脑和心脏的血液供应。

基本病因

原发性低血压

比如生理性低血压,发病原因不是特别清楚。与形体瘦弱、遗传因素有一定关联。

继发性低血压

是指某些疾病导致的低血压状态。这种低血压病因一般为两类:

  • 短期内迅速发生低血压,如大出血、脱水、感染、过敏等原因所致的血压急剧降低;
  • 低血压缓慢发生,逐渐加重,如继发于可能导致低血压的心脏病和内分泌疾病,包括甲状腺疾病、肾上腺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等。

此外,当饮食中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而导致贫血时,也会发生低血压。

还有一些常见继发性低血压的病因如下。

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又称为直立性低血压,是指患者低血压的发生与其体位变化有关,如从卧位转为站立位后3分钟以内,收缩压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长期服用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

孕期低血压

由于血液循环系统会在怀孕期间迅速膨胀,因此导致血压下降,不过属于正常现象,血压通常会在生完孩子后恢复到孕前正常水平,除此之外,当孕期发生缺铁性贫血时,也会引起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

进餐后,大量的血液分配给胃肠道,致使心脑血管供血减少。餐后2小时内收缩压下降幅度≥20mmHg或餐前收缩压≥100mmHg,而餐后收缩压下降至<90mmHg。多见于老年人。

诱发因素

年龄

站立或进食后血压下降主要发生在65岁以上的成人。长时间静止后导致的低血压主要影响儿童和年轻人。

药物

服用某些药物可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包括α受体阻断药如哌唑嗪、多沙唑嗪,血管扩张药如硝酸甘油,神经节阻断药如胍乙啶,抗精神病药如氟哌啶醇、喹硫平,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舍曲林、文法拉辛,三环类抗抑郁药如丙咪嗪、阿米替林,四环类抗抑郁药如马普替林,抗帕金森病药物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左旋多巴等。

某些特殊疾病

帕金森病所致低血压的发病率达30%,部分合并卧位高血压;糖尿病所致低血压的发生率为10%~30%,与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有关;还有一些心脏病可诱发低血压。

症状

部分慢性低血压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急性低血压如大多数体位性低血压、餐后或排尿性低血压多有临床表现,甚至引起晕厥。

早期症状

对于慢性低血压,早期往往没有任何症状;对于急性低血压,发作时即可出现头晕、恶心、视野模糊等症状,甚至晕厥。

典型症状

出现低灌注临床症状,即因毛细血管内血液灌注不足而引起的症状。

  • 头晕、视野模糊、恶心、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 困惑、怕冷、脸色苍白、脉搏微弱等症状;
  • 极度低血压患者很有可能导致晕厥、跌倒、一过性脑缺血;
  • 部分老年低血压患者无明显主诉,但同样可以发生跌倒和晕厥。
  • 体位性低血压持续时间多在5~10分钟,也有的长达20分钟。

伴随症状

长期低血压会使身体的各项机能下降,从而出现下列伴随症状:

  • 头晕目眩容易跌倒造成骨折、脑出血等;
  • 乏力、精神倦怠容易造成心情压抑、情绪抑郁等。
就医

当患者突然或者因体位变化、进餐后出现头晕眼花,肢软乏力,心悸出冷汗等症状时,建议去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

诊断流程

医生首先对患者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

  • 观察患者面容、皮肤色泽、体型胖瘦、有无水肿以及肢体运动等情况;
  • 分别测量卧位与立位血压,并注意比较双上肢以及上、下肢间血压,以排除主动脉缩窄、多发性大动脉炎所致的血压变化;
  • 心脏查体:注意心音和心脏杂音的变化;
  • 神经系统查体:检测患者肢体感觉以及有无运动的协调障碍。

医生可能问及的问题有:

  • 询问低血压状态何时发生,与临床上出现的症状、体位、服用药物有无明显关系。
  • 有无长期卧床病史。
  • 有无外科手术,有无外伤而导致自主神经损害。

患者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和原发病史,并检查到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 mmHg(12/8kPa)即可初步诊断为低血压;从卧位转为站立位后3分钟以内,收缩压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可诊断为直立性低血压。

就诊科室

一般情况就诊于心血管内科,严重症状如晕厥等,就诊于急诊科。

相关检查

  •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或心脏造影检查,判断有无引起低血压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及外周血管疾病。
  • 外周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测或血管造影检查,明确是否患有外周血管疾病。
  • 磁共振成像检查了解有无脊髓空洞等脊髓病变。
  • 血常规、血糖、尿糖、甲状腺功能检测,以及其他内分泌检查,排除贫血、糖尿病及甲状腺疾病等。

鉴别诊断

低血糖

是指血糖水平低于正常的一种状态,主要由药物、胰岛β细胞瘤等器质性病变引起。该病好发于糖尿病尤其是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而低血压主要好发于体质瘦弱的女性或老人。

贫血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红细胞生成减少、失血及溶血等。主要表现和低血压有些相似,血常规检查可予鉴别。

治疗

治疗低血压取决于它的症状、严重程度以及导致低血压的原因。症状不明显时,可通过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有效改善低血压,当症状明显或血压突然降低时,需要及时处理。

急性期治疗

导致急性低血压的原因各不相同,根据病因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 大出血导致的低血压要及时输血,补充血容量;
  • 严重创伤、感染导致的低血压要及时补液、抗感染治疗;
  • 过敏导致的急性低血压应明确过敏原,及时给予升血压治疗。
  • 发生急性体位性低血压时,体位的调整很重要,应立即使患者平卧,并按摩四肢肌肉。注意观察脉搏变化,通常数分钟后血压即可恢复。
  • 若不明原因的晕厥,应立即将患者置于平卧位,或取头低脚高位,迅速测量血压、脉搏和心律。晕厥发作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一般需要及时就医查找原因。

一般治疗

对体质虚弱者要加强营养;老年患者每日清晨可饮些淡盐开水,或适度多喝水,使机体内组织间隙的水分进入血液可增加血容量;因药物引起者可停用或调整用药剂量。

平时适当运动,如做物理对抗动作如腿交叉、弯腰及紧绷肌肉等,改善神经和血管的调节功能,有助于减少直立性低血压的发作。

穿压缩长袜和用腹带,可减少外周血量。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据文献报道有容量扩张剂(如氟氢可的松)、血管收缩剂(如盐酸米多君、奥曲肽)及辅助药(如阿卡波糖、红细胞生成素等),应注意在改善立位低血压时会有增高卧位血压的副作用,因此需要慎用。

氟氢可的松

主要作用是维持血容量,升高血压。适用于体位性低血压。可伴有水钠潴留、高血压及低钾血症等不良反应。

奥曲肽

主要作用是防止血管扩张,升高血压。适用于严重的餐后低血压,但糖尿病患者不建议使用。可能伴有恶心,痉挛、面部潮红、高血糖和仰卧位高血压等不良反应。

米多君

主要作用是收缩血管,升高血压。适用于体位性低血压。可能伴有心律不齐、寒颤、皮疹等不良反应。

瓜尔胶

主要作用是延缓葡萄糖的吸收,维持饱腹感,减少胃肠道的血流,维持血压。主要适用于餐后低血糖。尚未发现其不良反应。

阿卡波糖

主要作用是减少胃肠道的血流,维持血压。适用于餐后低血压,尤其伴有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伴有轻微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前沿治疗

目前暂无确切的应用于临床的前沿治疗方法及药物。

预后

生理性低血压患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只要平时加强营养,注意锻炼,预后良好。

针对疾病引起的低血压,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使循环血容量回升,基本可以控制。此外,体位性低血压和餐后低血压虽然容易反复,只要避免引起低血压的诱因,一般预后良好。

治愈性

生理性低血压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暂时的低血压,一般在调整生活方式,行对症、对因治疗后,可完全恢复,预后好。

体位性体血压和餐后低血压往往会反复发作,难以彻底治愈,日常需注意避免诱因。

危害性

脑对缺血十分敏感,低血压会导致暂时的器官供血不足,引起晕厥,意识丧失并跌倒,有可能造成骨折或脑外伤,特别是老年人更易发生。

严重的低血压可能导致休克,危及患者生命。

并发症

休克

这是低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血压突然下降,可能伴有精神烦躁、反应迟钝、心率加快、四肢湿冷、面色苍白或紫绀,尿量减少或无尿,需立即到医院进行紧急抢救治疗。

晕厥

这是突然血压下降导致的大脑暂时供血不足所致,表现为突然发生的、短暂的不省人事和昏倒,一般持续2~3分钟左右,无论是否进行处理,之后全部功能均可逐渐恢复神志正常。最大的危害是因突然晕倒而发生意外,如骨折和脑外伤等,特别是老年人。

日常

很多低血压像高血压一样无法彻底根治,但通过对患者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饮食习惯、运动方式、用药等,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其发生。

家庭护理

患者

  • 避免腰部弯曲:如果把东西掉在地板上,弯曲膝盖蹲下来时,保持腰部挺直。
  • 避免直接起身:起身前需伸展和弯曲小腿肌肉,如果出现低血压症状,挤压大腿、腹部和臀部肌肉能缓解相关症状。尤其是餐后低血压患者,需在椅子上多坐一会儿再起来活动。
  • 穿齐腰的紧身长袜:能有助于改善血液流动和减少直立性低血压的症状,但是躺下的时候要取下。
  • 注意环境变化:需尽量减少气候和环境改变对血压的影响,例如秋冬季及时增加衣物、避免室温过低等。

家属

家属应积极配合患者的血压管理,监督患者定期测量血压。对于一些药物导致的低血压,家属要随时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家属在老年人起床、起夜时要多留意,避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日常生活管理

饮食

  • 健康饮食:营养均衡,确保健康所需的所有营养。同时根据医生叮嘱食用适量的盐,可缓解低血压症状。少食多餐,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每餐不宜吃得过饱,因为过饱会使回流到心脏的血液相对减少,导致低血压的发生。
  • 喝含咖啡因的咖啡或茶,可暂时提高血压,但是因为咖啡因会引起其他问题,在喝更多含咖啡因的饮料之前,请咨询医生。

其他

  • 适当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便改善血管的调节功能,加速血液循环,避免血压偏低。
  • 多喝水,少喝酒:酒精会使人脱水,即使适度饮酒,也能降低血压。另一方面,水可以对抗脱水并增加血液容量,血压低的老人每日清晨可喝一杯淡盐水,或者吃稍咸的饮食,使患者多喝水可增加血容量,从而升高血压。

日常病情监测

患者平时可用便携式电子血压计时常监测血压。

特殊注意事项

出现低血压的同时伴发身体不适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查明病因对于该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预防

  • 晚上睡觉时将头部垫高,可减轻低血压的症状。早上睡醒后几分钟再坐起,随后在床边坐1~3分钟,逐渐过渡到站立位,这样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还应该尽可能减少长时间卧床。
  • 避免洗澡水过热或洗澡时间过长,因为太热可使血管扩张而降低血压。
  • 对于脊髓损伤或自主神经功能衰竭所致的严重体位性低血压,站立之前使用腹带或弹力绷带对腹部或下肢短时加压。
  • 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为了防止餐后血压急剧下降,建议每天少食多餐,并限制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土豆、大米、面条和面包等。
  • 加强营养,多食易消化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鱼、奶酪、牛奶等,多喝汤多饮水,适当增加盐分的摄入,同时注意补充铁剂和维生素,防止贫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体检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ijianwang.cn/boke/8260.html

作者: xiaobian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8731 191@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