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网 博客 皮肤病

皮肤病

皮肤病(dermatosis)是发生在皮肤和皮肤附属器官疾病的总称。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病的种类不但繁多,多种内脏发生的疾病也可以在皮肤上有表现。引起皮肤病的原因很多,比如感染因素引起的皮肤病,如麻风、疥疮、真菌病、皮肤细菌感染等常常有一定的传染性,不但影响身体健康,而且引起恐慌与社会歧视,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麻风等传染病在全世界已经得到明显控制。其他引起皮肤病的内外在因素,如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内分泌性、免疫性等,目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病因

皮肤作为人体的第一道生理防线和最大的器官,时刻参与着机体的功能活动,维持着机体和自然环境的对立统一,机体的异常情况也可以在皮肤表面反映出来。皮肤具备着近乎完美的生理保护功能:如屏障作用、感觉作用、调节体温、吸收作用、分泌和排泄作用等,在维护机体的健康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皮肤的生理功能受到损害,引起皮肤病。

皮肤病中最常见到的致病因素是感染病与过敏性皮肤炎,不过随着老化的退行性变化,老年性皮肤病,皮肤癌等也是重要的皮肤病,另外需注意因药物治疗疾病而引起副作用的各种皮肤障碍。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类:

1.理化因素

压力与摩擦、局部温度变化过快、放射、光照、热辐射、化学试剂等因素均可引起皮肤病发生。有些因素可加重皮肤病。如过度搔抓继发感染;热水烫、肥皂水洗、用药不当加重湿疹病变;曝晒可加重光敏性疾病。

2.生物因素

昆虫叮咬、接触某些植物、寄生虫与微生物感染均为常见致病因素,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各种病毒性皮肤病。

3.食物与其他疾病

有些食物如虾等易致过敏性疾病发生。内脏病变、局部感染、血液与淋巴循环障碍等可引起相关皮肤病,如糖尿病患者易患瘙痒症,局部感染引起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循环障碍可致紫绀、橡皮肿等。

4.遗传

有些疾病有明显的家族史,如鱼鳞病、白化病等。

5.神经精神因素

神经损伤可引起营养性溃疡;压力与紧张和斑秃、慢性单纯性苔藓等发病密切相关。

6.代谢与内分泌因素

代谢障碍可引起皮肤淀粉样变、黄色瘤等,Cushing′s综合征则易发生痤疮、多毛等。

分类

1.病毒性皮肤病

常见的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疣(寻常疣、跖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尖锐湿疣)、水痘、风疹、手足口病。

2.细菌性皮肤病

常见的有脓疱病、毛囊炎、疖、痈、蜂窝织炎、丹毒及麻风。

3.真菌性皮肤病

常见的有头癣、体股癣、手足癣、甲真菌病、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

4.动物引起的皮肤病

如疥疮、螨皮炎、隐翅虫皮炎、虱病、虫螯伤或咬伤。

5.性传播疾病

如梅毒、淋病及尖锐湿疣。

6.过敏性与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常见的有接触性皮炎、湿疹、荨麻疹;变应性皮肤血管炎、药物性皮炎、过敏性休克等。

7.物理性皮肤病

常见的有日光性皮肤病、夏季皮炎、痱子、冻疮、鸡眼、手足皲裂、压疮。

8.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常见的有瘙痒症、神经性皮炎及寄生虫妄想症。

9.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常见的有银屑病、单纯糠疹、玫瑰糠疹、扁平苔藓、红皮病。

10.结缔组织疾病

常见的有红斑狼疮、硬皮病、干燥综合征及皮肌炎。

11.大疱性皮肤病

常见的有天疱疹、大疱性类天疱疹。

12.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常见的有黄褐斑、白癜风、文身、雀斑、色素痣、咖啡斑、黄褐斑、雀斑样痣、瑞尔(Riehl)黑变病、口周黑子、太田痣、色素性毛表皮痣、泛发黑子病、颜面-颈部毛毛囊性红斑黑变痣、色素性玫瑰糠疹、斑痣、先天性色素痣、褶皱部网状色素异常、蒙古斑、文身、白癜风、无色素痣、离心性后天性白斑、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贫血痣等。

13.皮肤附属器疾病

常见的有痤疮、酒渣鼻、脂溢性皮炎、斑秃、秃发、多汗症及臭汗症。

14.遗传性皮肤病

常见的有鱼鳞病、毛周角化病、毛发苔藓、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

15.营养与代谢障碍性皮肤病

常见的有维生素缺乏症(蟾皮病、核黄素缺乏病、烟酸缺乏症)、肠病性肢端皮炎、黄瘤病。

16.皮肤肿瘤

癌前期皮肤病,如日光性角化病、黏膜白斑;恶性皮肤肿瘤,如鲍恩病(皮肤原位癌)、湿疹样癌(Paget病)、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蕈样肉芽肿、恶性黑素瘤。

诊断

皮肤病的诊断与其他疾病一样,必须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1.询问病史

皮肤科应重点询问患者有无自觉症状及持续时间、程度如何,皮损的好发部位及发生的先后顺序、分布情况、形态、色泽及起病前有无其他疾患或用过何种药物,有无全身症状,与季节、气候、生活及工作环境、饮食等是否有关,家庭中有无类似皮肤病,发病后诊疗情况及疗效如何。

2.体格检查

(1)重点检查皮损的分布部位、皮损的种类、数目、大小、形态、表面及基底情况,颜色、水疱内容物及其颜色、排列特点及边界是否清楚。

(2)辅助物理检查

1)玻片压诊法 将玻片用力压在损害上10~20秒,炎症性红斑及血管瘤颜色可消失。可用于鉴别红斑和紫斑,以及观察狼疮结节。

2)皮肤划痕症 用钝器划皮肤,如在划过处产生风团,称为皮肤划痕症阳性。荨麻疹患者常为阳性,异位性皮炎,红皮病的皮肤给以机械刺激时出现皮肤苍白色的贫血性反应。

3)感觉检查 包括温度觉、触觉及痛觉等。

4)滤过紫外线检查 如黄癣病头发呈暗绿色荧光,白癣呈亮绿色荧光。其他疾病,如花斑癣,卟啉症等可发出不同颜色的萤光。

5)棘层细胞松解征(尼氏征) 推移水疱向周围扩散,正常皮肤被推动及水疱间外观正常的皮肤被擦掉即为阳性。

3.实验室检查

(1)皮肤组织病理检查 部分皮肤病有其特有的病理改变,可依此确诊与鉴别诊断。

(2)皮肤试验①斑贴试验 用于检查接触性过敏原。②划痕试验或皮内试验 用于检查即刻型变态反应,测定某种物质是否具有过敏反应(Ⅰ型)。③麻风菌素试验 用于判断麻风患者免疫情况。④癣菌素试验 有助于癣菌疹的诊断。

(3)微生物检查 皮肤真菌、麻风杆菌疥疹虫检查有助于相应皮肤病的诊断。

治疗

皮肤病治疗使用最多的是外用药。如果外用药选择或使用不当,往往无效,甚至使病情加重。

皮肤病外用药选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相同的药物有不同的剂型,如溶液、糊剂、粉剂、霜剂、洗剂、软膏、酊剂和乳剂等。不同的剂型,有不同的作用和适应证,故应根据不同病期的临床症状和皮损特点,正确选用不同剂型的外用药。

1.一般急性期局部红肿、水疱、糜烂时,多选用溶液湿敷,可起到消炎、散热作用;有渗液者,先用溶液湿敷,后用油剂。

2.皮损处于亚急性期时,红肿减轻,渗液减少,可酌情选用糊剂、粉剂和洗剂,可发挥消炎、止痒、收敛、保护作用。

3.慢性期皮损增厚,呈苔藓样变时,可选用乳膏、软膏、硬膏等。

4.皮肤病用药时间和次数也要注意。药水和洗剂,容易挥发而降低疗效,用药次数相对要多,一般每3个小时搽1次;酊剂、软膏作用持久,每天早晚各用1次即可。湿敷方法也要得当。用药前,除了清洗患部外,对于痂皮,应先消毒并用食物油软化后拭去。皮损处若见直径大于半厘米的水疱,要以消毒空针筒抽出内容物,保留疱壁。有毛发部位用药前,应先剃去毛发,然后再上药。

5.选用药物还应考虑年龄、性别、患病部位与患者体质等。如老幼患者应选低浓度药物;孕产妇使用外用药时,应顾及对胎儿、乳儿的影响;面部、乳房、外阴处不可用浓度高或刺激性强的药物,儿童、妇女更应慎用;手掌、足底部等可用高浓度的药物;皮肤敏感者,先用低浓度,后用高浓度。对新药或易致敏药物,先小面积用,如无反应,再根据需要逐渐提高浓度及扩大使用面积。

物理治疗也是皮肤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常用的物理疗法有:电疗法、光疗法、微波疗法、冷冻疗法、激光、水疗法、放射疗法。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占体重的5%~15%,总面积为1.5~2平方米, 厚度因人或因部位而异,为0.5~4毫米。皮肤覆盖全身,它使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免受物理性、机械性、化学性和病原微生物性的侵袭。皮肤具有两个方面的屏障作用:一方面防止体内水分,电解质和其他物质的丢失;另一方面阻止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入。保持着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上,在生理上起着重要的保护功能,同时皮肤也参与人体的代谢过程。皮肤有几种颜色(白、黄、红、棕、黑色等),主要因人种、年龄及部位不同而异。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并含有附属器官(汗腺、皮脂腺、指甲、趾甲)以及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等。

皮肤科药物使用

相同的药物,有不同的剂型,如溶液、糊剂、粉剂、洗剂、软膏乳剂和酊剂等 。不同的剂型,有不同的作用和适应症,故应根据皮肤病不同病期的症状和皮损特点,正确选用。

一般急性期局部红肿、水疱、糜烂时,多选用溶液湿敷,可起到消炎作用;有渗液者,先用溶液湿敷,后用油剂。皮损处于亚急性期时,红肿减轻,渗液减少,可酌情选用糊剂、粉剂和洗剂,以发挥其消炎、止痒、收敛的作用。慢性期皮损增厚,呈苔藓样变时,多用软膏和乳剂,它们穿透力强,作用持久,且有润滑作用。还应注意:即使同一药物,同一剂型,也可因浓度不同而作用各异。如3%水杨酸有软化和溶解角质作用,20%以上的水杨酸则是一种腐蚀剂。

皮肤科职业因素

某些皮肤病和工作条件及工作环境有关。例如,化工厂公认常和化学品接触而较易发生接触性皮炎,农民接触植物而可对植物过敏,稻田皮炎一般只见于常在水田中劳动的农民。

皮肤科季节因素

痱子、脓包疮和股癣、足癣等浅部真菌病多半于天气温暖及皮肤潮湿多汗的夏季发生或加重。冻疮发生于寒冷季节,蚊、螨等虫咬出现于夏季和秋季,而鱼鳞病及银屑病等常在冬季加重。

皮肤科气候因素

中医学理论对人体疾病与自然气候的关系早有精辟的论述,《内经》就提出了人秉天地之气的“天人相应”学说。大量的临床病例观察与研究证明,皮肤病患者的发病及其症状加重或减轻与气候的冷热变化、季节变化,甚至一日之内的时间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不同病症的患者,受气候因素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在临床实践中,可依据常见多发皮肤病的时间规律及患者的饮食习惯、自身“寒热”,再分析发病时相对应的气候因素,然后确定患者体质的“热”、“寒热”或“寒”类型,最后针对患者体质因素及症状表现,选用清热解表或燥湿祛寒养阴等纯中药制剂进行内服调整。全部治疗过程都是以消除患者体内致病因素为主,通过促进其正常功能的恢复和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最终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皮肤科皮肤瘙痒症

简介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皮损的皮肤病,临床上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限性瘙痒症两型。本病病因复杂,全身性瘙痒症多与一些慢性内脏疾病有关,局部不良刺激常是诱发和加重本病的外因,也与局限瘙痒症关系密切。

临床表现

1.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皮损,可因搔抓而出现继发性皮损;

2.瘙痒轻重不一,常阵发性加重,与情绪、气候、饮食等因素有关;

3.部分反复发作的患者可出现一些神经衰弱的症状;

4.局限性瘙痒症多见于肛门、阴囊和女阴。

诊断鉴别诊断依据

1.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皮损,瘙痒有一定的规律性,轻重不一,受多种因素影响。

2.反复搔抓可有继发性皮损,如抓痕、血痂、色素沈着、苔藓样变和湿疹化。局限性瘙痒症的肛门、阴囊、女阴可发生局部皮肤肥厚、皲裂、浸渍、糜烂或湿疹样变。

3.部分患者可合并神经衰弱及毛囊炎,脓皰疮、疖病、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

疾病治疗治疗原则

1.排除与皮肤瘙痒有关的内脏疾病,治疗有关的疾病。

2.控制可加重皮肤瘙痒的外部因素,如搔抓、热水烫洗、刺激性饮食等。

3.内服抗组胺药物及镇静催眠剂。

4.严重者可用静注钙剂、普鲁卡因静脉封闭。

5.局限性患者可用浅层X线放疗或局部封闭。

6.外用皮质类固醇霜或各种止痒剂。

7.老年患者可用性激素治疗。

用药原则

1.一般内服抗组胺药物及镇静催眠剂,外用皮质类固醇霜或各种止痒剂。

2.严重的可使用静脉用药,如有内脏疾病应同时治疗。

3.老年患者可使用性激素治疗,女子自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连服22天。男子连服14天,停1-2周再服。

皮肤科汗疱疹

汗疱疹是皮肤湿疹的一种,对称性的发生于手或脚的侧面。是发生在掌跖的水疱性皮肤病。因为它发生的部位在手脚这种汗腺特别发达的地方,又以水泡为主要表现,所以在以前一度以为它和汗腺流汗有关,而将它命名为汗疱疹。现今已经证实它和汗腺、流汗这些因素都没有关联。其临床表现为深在性小水疱,粟粒至米粒大小,略高出皮肤表面,常无红晕。对称发生于掌跖及指侧,1-2周后便会干涸成屑,并可反复发生,伴不同程度的灼热及瘙痒,常连续发作数年。

概念

汗疱疹又称出汗障碍疹,是皮肤湿疹的一种,对称性的发生于手或脚的侧面。是发生在掌跖的水疱性皮肤病。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尤其是一些白领,有因为工作环境所限,手足比较容易出汗,真菌感染及变态反应等因素都可以导致汗疱疹的发生,夏季炎热所以汗疱疹在夏季较多见。因为它发生的部位在手脚这种汗腺特别发达的地方,又以水泡为主要的表现,所以在以前一度以为它和汗腺流汗有关,而将它命名为汗疱疹。现今已经证实它和汗腺、流汗这些因素都没有关联。汗疱疹症状为深在性小水疱,粟粒至米粒大小,略高出皮肤表面,常无红晕。对称发生于掌跖及指(趾)侧。1-2周后干涸成屑,并可反复发生,伴不同程度的灼热及瘙痒,常连续发作数年。当前医学对于汗疱疹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只有少数病人发现和身体他处的霉菌感染或金属过敏甚至情绪压力有关。可能与精神紧张、手足多汗、真菌感染及变态反应等因素有关。夏季多见。

病因病理

汗疱疹的人群其实有很多,大部分患者初次得了汗疱疹后都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是感觉有一点痒,也不去多理睬!但是更多的是不明白为什么会得汗疱疹?汗疱疹的发病与很多因素都有关如手足出汗、精神因素如精神紧张、过度疲劳、情绪抑郁等常为汗疱疹发病的重要因素;其他如便秘、胃肠功能紊乱等,亦可能与汗疱疹的发生有关;也可能是霉菌活动性感染的发疹性反应;接触刺激物品,细菌、食物、药物过敏,个人体质等等也可与汗疱疹的发生有关。

日常预防

汗疱疹一般在发生后数周就会自然痊愈,只有少数患者会有一年四季反复发作,甚至留下慢性湿疹或是细菌、霉菌感染的并发症。但因为汗疱疹具有剧痒这种困扰人的特性,所以如何减少病人的痛苦以及减低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的关键所在,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就是根据它的相关特性来预防。有以下注意事项:应当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性质温和的产品来治疗,彻底根治汗疱疹,确保治愈以后不再复发。

1、避免瘙抓:搔抓往往是病情恶化以及发生并发症的主因,所以尽可能减少搔抓是相当重要的。

2、手脚保养:在季节交替时,尽可能手部少碰水和清洁剂,多擦霜。脚部要保持通风凉爽。如此不但能减低痒感,还能避免发生慢性湿疹或霉菌感染的并发症。

3、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情绪,精神因素对汗疱疹影响非常明显, 良好的情绪对汗疱疹治疗极为有效。

症状

汗疱疹是一种因为出汗障碍导致的一类皮肤湿疹病,它的发病多与精神因素以及体内汗液代谢相关联。是发生在掌跖的水疱性皮肤病。

汗疱疹症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汗疱疹好发于夏秋季节;

(二)现多认为是一种皮肤湿疹样反应,精神因素为激发汗疱疹的重要原因;

(三)对称发生于手掌、足跖,深在小水疱,疱壁紧张,粟粒至米粒大小,呈半球形略高出皮面,无炎症反应,干涸后脱屑;

(四)汗疱疹常每年定期反复发作。汗疱疹与精神紧张、手足多汗、真菌感染及变态反应等因素有关。

因此,汗疱疹病人应当控制好情绪的。做饮食日记,找出自己的汗疱疹和金属是否相关,如果有相关要尽量避免。在季节交替时,要少碰水、少碰清洁剂,多擦乳霜。这样才能有助汗疱疹的治疗。

危害随着时代的发展,汗疱疹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这种疾病困扰了很多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其危害不仅是感官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的身体上的,感官上的危害主要是含疱疹发病部位比较特殊,通常发在双手、双脚,有些患者因为自卑还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汗疱疹的身体危害主要表现为夏天手汗多、脱皮,冬天手干裂,双手同时长红色水疱,有瘙痒症状,这和敏感体质有关,不仅影响了手部的美观还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对于学龄期的学生还造成了精神上的损害。

治疗

1、全身治疗:

①手足多汗患者,可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颠茄片等。

②重症患者用皮质激素治疗,如口服强的松每次10毫克,每日3次,症状好转后,逐渐减量以至停药。

2、局部治疗:

① 第l阶段可用1:20复方硫酸铜或3%明矾溶液浸泡。

② 第2阶段即有水疱性损害时用0.5%醋酸铝溶液或5%明矾溶液湿敷或浸泡患部后。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汗疱疹有很久的历史,早在明代就称之为蚂蚁窝。由于表现为深在水疱为主,所以应属湿邪偏盛。

中医认为,风邪、湿邪、热邪、血虚、虫淫等为致病的主要原因,靓 肤 膏 治疗以疏风祛湿、清热解毒、养血润燥、活血化瘀为原则,以达到驱邪扶正止痒之功效。

汗疱疹的中医疗法是多方面进行的。综合内外治疗可用中药汗康灵,加以饮食、情绪调理。

内治法

① 湿热内盛证:掌跖多有深在水疱,集簇成群,针尖大小,瘙痒钻心,揩破水疱,滋水黄粘,伴舌红苔腻,脉象滑数。治宜清热除湿法。药用:黄芩 10g,黄连10g,苍术15g,陈皮 10g,茯苓10g,六一散10g(包煎),生苡仁30g,丹皮10g。水煎服,每日1剂。

② 脾虚湿盛证:在水疱,针尖至粟米大小,半透明状,疱液清稀,时有瘙痒,伴舌淡水滑,脉象濡滑。治宜健脾除湿法。药用:茯苓12g,白术10g,泽泻10g,白扁豆10g,车前子10g(包煎),炒苡仁60g,炒山药30g,冬瓜皮60g。水煎服,每日1剂。

其他疗法

减少接触肥皂、碱、洗衣粉、洗涤灵、汽油、酒精等物;保持情怀畅达,避免七情不遂;不要用手撕脱蜕皮,以防染毒成脓。尽量避免较长时间或短期大剂量外用皮质激素类药物,目前中药类卫肤霜克服了这一弊端,治疗安全彻底。

注意事项

(1)手脚清洗:少用碱性的肥皂、香皂或沐浴液,尽量用温开水清洗患处。

(2)饮食日记:时刻提醒自己少食辛辣激素性食物,尽量避免接触过敏物、诱发物。

(3)控制情绪:情绪及精神因素对汗疱疹的影响也很大,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

(4)手脚保养:尽可能手部少碰水和清洁剂,脚部要保持通风凉爽,并且多擦乳霜。如此不但能减低痒感,还能避免发生慢性湿疹或霉菌感染的并发症。

皮肤科糠疹

头皮糠疹

头皮屑在医学上称为头皮糠疹,是一种由马拉色菌(真菌中的一种)引起的皮肤病。马拉色菌在头皮上的大量繁殖引起头皮角质层的过度增生,从而促使角质层细胞以白色或灰色鳞屑的形式异常脱落,这种脱落的鳞屑即为头皮屑。头屑产生的原因通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

石棉状糠疹

石棉状糠疹(pityriasis amiantacea)损害特点为头皮上发生的类似石棉状厚积的鳞屑性损害,本病好发于青少年,为一种慢性疾病。本病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白屑风”相类似。病因尚不明确,有人认为可能是头皮由于细菌感染或外伤所引起的一种特殊反应。此外,本病亦可继发于银屑病脂溢性皮炎或链球菌感染者。

花斑糠疹

曾用名:西医学称花斑癣, 汗斑,主要由于感染马拉色菌引起。祖国医学称紫白癜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辨证因热体风湿所浸,凝滞毛孔,气血不行所致。

圆形糠疹

圆形糠疹(pityriasis Rotunda)又称连圈状糠秕疹(pityriasis circinata),为正圆或椭圆形褐色或淡褐色境界明显的轻度角化性鳞屑斑,好发于躯干,自觉症状轻微。   初发多在青壮年以20~40岁多见,但亦有发于少年及老年者。目前没有其他相关内容描述。

单纯糠疹

单纯糠疹又称为“白色糠疹”、“链球菌性糠疹”、“面部干性糠疹”和“链球菌性红斑”等。中医称为“桃花癣”。 一种以发生于颜面部位的浅表性干燥鳞屑性色素减退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皮肤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也可见于成年人。发病季节以春季多见,也见于夏初及冬季。 该病相当常见,症状较轻。

玫瑰糠疹

玫瑰糠疹是一种常见的自限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但未得到证实。表现以椭圆形玫瑰红色斑疹、覆有糠状鳞屑、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为特征。本病春秋季节好发,多见于青少年,一般4-8周可自行痊愈,很少复发,但少数患者病情迁延难愈。

毛发红糠疹

毛发红糠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毛囊性坚硬的尖形小丘疹,中央有黑色角栓,常密集成片,表面伴糠状鳞屑。本病病因不明,儿童时期发病者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遗传性型),症状轻,病程迁延;成人时期发病者可能与维甲醇结合蛋白缺陷、低血浆维生素A或甲状腺功能障碍等有关(获得性型),发病较快,可发展为红皮病。

皮肤科白色糠疹

简介

白色糠疹(pityriasisalba),又名单纯糠疹(pityriasissimplex),为多见于儿童颜面的表浅性干燥鳞屑性减色斑,炎症轻微。白色糠疹在学龄前以及少年期是一种相当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好发于干燥或是肤色较深者小朋友,基本上白色糠疹属于一种轻微皮肤炎,属体质性的湿疹性皮肤炎在临床上有过敏体质者发生率较高,但不仅限于过敏体质者才会发生,至于引起原因,一般推测可能还是与皮肤干燥、日晒等外在因素有关,最常发生的年纪是学龄前的三岁至青春期这段期间,男女比例相当。

病因症状

目前大多认为系非特异性皮炎。儿童时皮脂腺尚未发育,皮肤表面缺乏皮脂,过度清洗尤其是用碱性强的肥皂清洗,是造成白色糠疹发病的原因之一。此外,阳光曝晒,皮肤干燥可能促进本病发生。

皮损为一个或数个圆形或椭圆形、钱币状大小的斑片,颜色较周围正常皮肤浅,呈苍白色,表面干燥,附有少量细碎灰白色鳞屑,基底炎症轻微或缺乏。损害可逐渐扩大,邻近者可相互融合。自觉微痒或无自觉症状。

皮损好发于颜面,尤其是双颊及额部,亦可见于颈部、躯干及四肢。损害可自然消退,遗留轻度色素减退。本病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也可见于成年人。春季发生较多,亦可见于初夏及冬季。

白色糠疹临床特点

⒈儿童的常见病,青少年也可发病,无性别差异,多春天起病,秋季消退。2、病因不明,皮肤干燥者经强烈的阳光照射可患此病,

⒊好发于面部,亦多见于颈、肩、上臂处,

⒋色素减退性圆形或椭圆性斑片,大小不等,直径1cm至数cm,淡白色或淡红色,边界清楚,上覆少量的鳞屑

⒌一般无自觉症状,部分病人有轻度瘙痒,

⒍经数月或更长的时间可自行消退。

白色糠疹鉴别

⒈白癜风白斑颜色较明显,边界清楚,边界有色素加深,白斑表面光滑无鳞屑,白斑部毛发变白,无一定好发位。白色糠疹好发于颜面,色素减退,白斑颜色较白癜风深,边界欠清,上覆以少量鳞屑。冬春明显,夏秋缓。

⒉白癜风黑素细胞消失或减少。白色糠疹黑素细胞存在

白色糠疹治疗

保持面部清洁,勿用碱性过强的肥皂,可用含硅油霜膏保持皮肤滋润。亦可外用5%硫黄霜、氢化可的松霜或新氢松软膏(含新霉素及氢化可的松)。

白色糠疹一般可以自行消退,因而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治疗。平时注意保持面部清洁,避免使用碱性太强的肥皂洗浴;常保持皮肤的滋润,可使用外用药局部涂擦,如5%硫磺软膏,或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等;还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B族维生素,以防止皮肤干燥。如果是单纯性的面部糠疹的发病与风吹日晒过多、消化不良、维生素不足、皮肤干燥等因素有关。面部单纯性糠疹呈斑片状、大小不等,直径约一至数厘米,色素沉着。斑片呈淡白色或淡红色,边缘清楚。表面有细小鳞屑,可微高起,疾病的活动期鳞屑增多,静止期减少,痊愈期消失,一般多无自觉症状,部分病人有轻度瘙痒,经数月或更长时间会自行消退。

对各种这些皮肤病,要注意综合防治。针对病因,如禁食刺激性食物、避免风吹日晒、停用劣质润肤品、生活要有规律、限制多脂肪多糖饮食、忌饮酒类以及多吃新鲜蔬菜等。总之不能乱用癣药。可内服复合维生素B片,外擦5%硫磺软膏等。

皮肤科玫瑰糠疹

简介

玫瑰糠疹是一种常见的自限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但未得到证实。表现以椭圆形玫瑰红色斑疹、覆有糠状鳞屑、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为特征。本病春秋季节好发,多见于青少年,一般4-8周可自行痊愈,很少复发,但少数患者病情迁延难愈。

临床表现

1.皮损为椭圆形或圆形玫瑰色斑疹,其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有的皮损呈环状,表面覆有糠状鳞屑;

2.母斑:初起的单个较大损害;

3.子斑:多量,甲盖大小斑疹,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散在分布;

4.自觉不同程度的瘙痒;

5.部分患者伴有全身不适、头痛、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诊断鉴别

1.多量椭圆形或圆形玫瑰色斑疹,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表面覆有领圈状鳞屑。

2.散在分布于躯干和四肢近端。

3.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治疗原则

1.抗过敏,止痒。

2.维生素类。

3.紫外线疗法。

4.外用温和止痒药。

5.中医治疗。

6.氧气疗法。

7.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可用抗生素。

用药原则

本病一般可经4-8周自行痊愈,但自觉症状严重者需用抗组胺药、维生素类等,重症者可注射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痒苦乐民、硫代硫酸钠等,病程长期迁延者可使用少量皮质类固醇激素。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可酌用抗生素。皮损顽固或泛发者可选紫外线疗法。注意避免各种刺激,禁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不可外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物。

皮肤科红皮病

简介

红皮病又称剥脱性皮炎,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疾病,一般认为红皮病与剥脱性皮炎为同一种疾病,前者以广泛和明显红斑浸润损害伴有糠秕状脱屑为特征,而后者存在广泛性水肿性红斑,伴有大量脱屑。因本病脱屑有时并不明显,故认为前者的名称更好、更通用。皮肤受累面积≥90%是诊断本病的先决条件。

病因

直接原因

一种少见而严重的皮肤病。全身或大面积皮肤弥漫性红斑、肿胀及脱屑。其原因可能是:

1、银屑病、湿疹、脂溢性皮炎、毛发红糠疹、扁平苔藓等恶化而引起。

2、 淋巴瘤及其它恶性肿瘤如蕈样肉芽肿﹑霍奇金氏病﹑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等可发生红皮病﹐预后严重。   3、 药物过敏所致。应根据病情,仔细检查后确诊并寻找病因。

本病病程慢性,不易治愈。应根据原发病处理。治疗时应采用支持疗法,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小量输血。有感染时给抗生素,但应注意过敏反应。加强护理,适当外用药物。

辨证原因

1、火毒炽盛

证见全身皮肤红肿,灼热瘙痒或有大疱、糜烂渗出,寒战、高热,心烦不安,口渇欲饮。苔黄腻,舌绛红,脉洪数。

2、气阴两虚

证见皮肤红肿渐退,渗出减少,皮肤暗红,表皮层层脱屑,状如落叶,发热或轻或重,神疲无力,口渇,不思饮食,或口舌糜烂,饮食困难。舌绛无苔,脉细数。

临床表现

红皮病的典型表现是全身皮肤弥漫性的潮红、浸润、肿胀、脱屑,皮损受累面积达到整个皮肤的80%以上,但是红皮病不仅仅表现在皮肤,粘膜、皮肤附属器、淋巴结甚至内脏均有受累。

(1) 粘膜症状较为明显,可出现眼结合膜炎、眼睑缘炎、角膜炎、角膜溃疡、口腔红肿、溃疡、疼痛,吞咽时症状加重。女阴、尿道、肛门部位的粘膜常常糜烂,有分泌物。

(2) 皮肤附属器毛发脱落,轻者毛发稀疏,重者可致广泛大量脱落。病情越重,毛发脱落越明显,病情恢复后,毛发可以再生。指(趾)甲可以出现萎缩、混浊、凹陷等,尤其以银屑病性红皮病所致甲改变最明显。

(3) 淋巴结肿大2/3红皮病患者有不同程度淋巴结肿大,其中以腹股沟和腋下淋巴结受累机会最多,颈部次之。

(4) 肝脾肿大约1/3到2/3的患者伴有肝脾肿大。药物过敏和淋巴瘤所致的红皮病,肝脾肿大的机会较多。若有明显的肝脾肿大,应考虑恶性淋巴瘤。

(5) 体温升高正常情况下,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红皮病患者由于毒素被吸收和皮肤散热机能失常,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发热,多数患者体温在38℃-39℃左右。如果高热,中毒症状明显,应考虑并发感染。 (6) 血液动力学改变红皮病患者可出现颈静脉压升高,肝脏肿大,下肢凹陷性水肿,心率增快等。这些症状随皮肤病变恶化而加重,随皮肤症状好转而减轻。若是老年患者,或有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心脏功能较差,出现血液动力学改变,可致心力衰竭,甚至造成死亡。

(7) 内分泌改变有少数男性患者可出现乳房女性化,睾丸萎缩,精虫减少。女性可致月经失调,乳房组织增生,并伴有性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异常。

诊断依据

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对原有皮肤病的诊断要根据病史﹑残存的皮肤改变﹑以前的皮肤活组织检查结果及对治疗的反应等。有时残存的毛发红糠疹或银屑病病损有助于发现原有皮肤病。皮肤活检有助于除外塞札里氏综合症(全身瘙痒,阵发性多汗﹐皮肤增厚﹐有银屑病样或湿疹样皮损﹐可能与网状内皮系统疾病有关)及其它恶性病变。淋巴结肿大明显时,提示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1、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水肿并有多量糠秕样或叶片状鳞屑,自觉皮肤痒感或剧痒。

2、头发和体毛脱落、稀少,指、趾甲肥厚或脱落,少汗或无汗。

3、可有发热、恶寒、倦怠和淋巴结肿大。

4、大多数病例因其他皮肤病的发展所致,如银屑病、湿疹、毛发红糠疹、脂溢性皮炎等。本病也发生于恶性淋巴瘤,如蕈样肉芽肿,Sezary综合征、何杰金病以及白血病等。另尚有药物性红皮病和特发性红皮病(病因难以明确)。

5、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判断原疾病和全身状态,如血和尿常规、肝、肾、心、肺功能、血浆蛋白、电解质、骨髓穿刺、骨骼X线摄片和活组织检查等。

治疗

全身治疗

① 病因治疗:尽量寻找病因,针对不同病因进行适当治疗。

② 支持治疗:给予高蛋白饮食,补充多种维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有感染时应及时应用抗生素。

③ 激素治疗:可缓解症状、缩短病程。一般可用强的松40~60mg/日口服,病情重者可采用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待症状控制后渐减量至维持量。

④ 免疫抑制剂:氨甲喋呤、雷公藤可用于银屑病、毛发红糠疹所引起的红皮病,以减少激素用量且有益于原发病的治疗。

⑤ 抗组胺剂:有镇静、止痒作用,瘙痒明显者可使用。

局部治疗 治疗原则是止痒、保护皮肤防止感染。

① 糜烂渗出明显者,用3%硼酸湿敷。

② 干燥部位可用粉剂、洗剂、乳剂及软膏,如炉甘石洗剂、氧化锌油及各种皮质类固醇软膏等。

③ 眼、口腔及外阴损害应给予相应护理。

皮肤科毛发糠疹

简介

毛发糠疹(Pityriasis pilaris)损害的特征为皮肤先有鳞屑性红斑,以后出现成群毛囊性小丘疹,而丘疹互相融合酷似银屑病样斑片,往往同时伴有掌跖角化。中医相当于狐尿刺。

发病原因

病因尚不明确,有的学者将本病分为家族型及获得型两种,前者常于儿童期发病,后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均可患病。

家族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据Leitner统计125例本病患者中64例(51%)有阳性家族史。另外,人们发现在受损皮肤中存在一种特殊的酸性角质蛋白(K17),而在正常皮肤中则未发现。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Porter等学者发现本病表皮增殖过度,1AC标记的甲硫氨酸和甘氨酸通过表皮的转换时间缩短。表皮活动过度,标记指数增加,为平均正常值的3%~27.3%±8.6%,毛发红糠疹表皮的生成速度明显快于正常皮肤,但一般慢于银屑病或与之相近。而指甲的生长率低于银屑病,但较正常人快。

有学者提出本病与患者甲状腺功能低下或肾上腺脑下垂体系统功能紊乱影响血中维生素A代谢有关,或与患者血清中维A酸结合蛋白合成缺陷有关。

另外,肝、肾功能障碍,结核,扁桃体炎,感冒等亦可诱发本病,但均未获确证。

检查诊断

头皮检查 头皮检查是检测头皮酸碱度值以及来衡量头皮是否健康的一种检查方法。

本病有特殊性棕红色毛囊角化性丘疹,好发于手指背,颈侧和四肢伸侧,皮肤增厚粗糙,有轻度或中度鳞屑,掌跖角化过度,及组织病理的特征诊断一般并不困难。

实验室检查发现有些患者血浆维生素A降低,部分患者有嗜酸性细胞增多。

组织病理:主要病变在表皮有弥漫性角化过度,毛囊口有点状角化不全,毛囊角栓形成,粒层及棘层肥厚,基底细胞液化变性。表皮突短粗,真皮浅层血管扩张,血管及毛囊周围有淋巴细胞,多数肥大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银屑病 具多层银白色鳞屑,剥除鳞屑,有点状出血,皮疹不与毛囊一致,掌跖部一般无改变。组织学上两者迥然不同,银屑病角质层内有Munro微脓肿,角化不全突出,乳头上表皮板变薄,表皮突细长。

2.扁平苔藓 皮疹为紫红或暗红色有光泽的多角形扁平丘疹,有wickham纹,无毛囊性角质栓,很少累及头面及掌跖部。

3.毛发苔藓 好发于四肢伸侧,呈棘状毛囊性小丘疹,无炎症,长期存在,不融合,指背多不累及。

4.脂溢性皮炎 皮损多见于多脂区,无毛囊性角质丘疹,有渗出倾向。

5.维生素A缺乏症 皮损为角化性毛囊丘疹,但无炎症,不发生红皮病,掌跖无改变,常伴夜盲,眼干燥症及角膜软化,暗适应延长。

皮肤科结节性红斑

简介

结节性红斑 (erythemanodosum,EN)是一种累及真皮血管和脂膜组织的反应性炎性疾病,常位小腿胫前部皮肤呈红色或紫红色类性结节改变。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感染,尤其是链球菌感染和药物反应有关。Favone和Sosman分析155例EN,在症状发生前80%以上有上呼吸道感染,其中50%是p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结核病亦是重要的诱发因素,特别是儿童。此外,病毒,真菌等感染,溴化物、碘化物,磺胺等药物亦可诱发本病。近来有报道口服避孕药发病者。本病还可在某些疾病中作为一种伴发症状出现,如肉样瘤、麻风、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淋巴瘤、白血病,Behcet病、结缔组织病等。EN的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有人认为可能是机体对某些致病微生物抗原的一种迟发型过敏反应;也有人认为是一种免疫复合物疾病。

原因

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感染,尤其是链球菌感染和药物反应有关。Favone和Sosman分析155例EN,在症状发生前80%以上有上呼吸道感染,其中50%是p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结核病亦是重要的诱发因素,特别是儿童。此外,病毒、真菌等感染,溴化物、碘化物、磺胺等药物亦可诱发本病。近来有报道口服避孕药发病者。

症状

本病好发于青年女性,春秋季常见。一般对称发生于小腿伸则。皮疹为数个大小不等的结节,鲜红或暗红,不破溃,自觉疼痛。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呈血管炎改变,尤以深层静脉血管变化最为明显。

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但在初期,伴有高热、扁桃体炎或咽炎时,白细胞计数及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明显增高。血沉可以加快,同时抗链球菌溶血素“ O”可升高,类风湿因子亦可为阳性。有人测定患者血清 P2微球蛋白增高。

辨证分型治疗

1.风热类湿证:

主症:杏核大的红斑高起,色红疼痛,伴有发热恶寒、头痛肢节酸痛,舌淡红,苔薄白略腻,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散热,除湿通络。

2.湿热下注证:

主症:结节大如红枣,绕胫而发,时有疼痛,伴有神疲乏力、困倦嗜卧,关节沉重酸痛,下肢浮肿,舌红,苔厚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3.血热内蕴证:

主症:结节颜色鲜红,灼热疼痛伴有发热,口渴烦躁,关节肿痛,大便干,小便短少色黄,舌红少苔,脉弦数。

治法:清热凉血,化瘀通络。

4.寒湿阻络证:

主症:结节色淡红或紫暗,遇寒加重.常反复发作,伴面苍白、手足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皮肤科结节性痒疹

简介

目前认为本病是限局性神经皮炎的变型,临床上以伴有剧痒的疣状结节为主要特征。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昆虫叮咬、胃肠功能紊乱及内分泌障碍有关。

临床表现

1.多见于成年女性,皮损好发于四肢,也可见于腰臀部,最多见于小腿伸侧;

2.皮损初起为淡红色丘疹,以后演变为黄豆至蚕豆大小的半球形坚实结节,表面粗糙呈疣状,为红褐色或灰褐色,可有抓痕及血痂,皮损数目不定,孤立存在;

3.病程慢性,常年不愈,自觉剧痒。

诊断鉴别诊断依据

1.好发于成年女性,四肢尤其是小腿伸侧多见。

2.典型皮损为半球形坚实的疣状结节,黄豆至蚕豆大小,孤立存在。

3.病程慢性,自觉剧痒。

疾病治疗治疗原则

1.防治昆虫叮咬等各种诱发因素。

2.内服抗组胺药物及镇静安眠药物。

3.严重时可使用乙双吗琳、反应停、雷公藤及皮质类固醇等药物。

4.局部外用皮质类固醇软膏封包或硬膏外贴,也可局部封闭、冷冻治疗。

用药原则

1.一般口服1-2种抗组胺药物及镇静安眠药物,局部外用皮质类固醇软膏封包或硬膏外贴也可局部封闭、冷冻治疗。

2.严重时可使用乙双吗琳、反应停、雷公藤及皮质类固醇等药物。

皮肤科毛囊角化

疾病简介

毛囊角化由于毛囊皮脂腺管之开口处有角化现象,形成所谓的“角栓”,而硬化之后会导致毛孔闭塞。外观有如针点般的小丘疹,散在性地分布,颜色呈肉色、红褐色、棕色或灰黑色,大部分的疹子均无痛痒症状。毛囊角化症外观很像“鸡皮疙瘩”,但一般的“鸡皮疙瘩”乃因气候或情绪等所产生的竖毛肌收缩,为一种暂时性的皮肤变化;而毛囊角化症所形成的丘疹,则是一种持续性的状态的。

发病原因病因:

遗传引起。幼年时发病,与先天的维生素A利用不良、血中维生素A水平较低有关.

毛囊角化的发生和遗传有很大的关联,也就是所谓的体质。为什么有人会得到这种皮肤病呢?多数文献认为此病有遗传倾向(常见于鱼鳞癣患者),且好发于有过敏性或异位性体质者,或营养不良者(特别是维生素A缺乏的人)。若加上环境的湿度低、空气干燥,以及焦油、油脂等某些刺激物,也可能导致本疾病。

主要症状

毛囊角化症是相当常见的皮肤问题,它是一种角质化代谢异常的体显性遗传,有50%的机会,会遗传给下一代,症状通常是从青春期开始明显,到30、40岁会愈来愈不明显,一般来说也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

它的发生率高达40%~50%,主要好发於上手臂外侧面、大腿伸侧面,严重时,甚至连手肘外侧面、小腿伸侧面都会有,看起来会像是有角质堆积在毛囊开口的现象,厉害时还会有周围发红或肿胀的现象,而让人误会以为自己的手臂或是大腿长了许多粉刺和发炎痘痘,但若勉强去挤它,就会造成红红的斑点。

如果毛孔有一点一点的发红,甚至摸起来会感觉一粒一粒的凸起,这就是毛囊角化症。再严重一点,毛孔的颜色会更深,呈现暗红或褐色,颗粒也会更粗糙,看起来很像是鸡皮疙瘩。它最常出现的部位,是在上臂外侧、大腿、颈部,有些人甚至整个背部、脸颊,都会出现毛囊角化的症状。

冬天时的症状会更为严重,因为和毛囊角化与角质变厚有关,所以当气候较干燥寒冷时,角质增厚的情形会加重,也就使症状变得更加明显。

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全身性的干燥,而干燥就加剧了毛囊角化的症状。

一般而言,毛囊角化除了外观不佳外,并无太大的不便。但最怕患者用手去抓,当患者抠抓时,会使毛孔周围的组织水肿,如此一来,毛孔开口变得更小,更容易堵塞,就会产生粉刺、毛囊炎的现象,如果抓伤,也会形成疤痕及色素沉淀,届时要治疗或改善,就更加不容易,更加麻烦。

(1)常染色体显性鱼鳞病:出生后即可发生。皮肤干燥伴细糠状及淡褐色至深褐色菱形成多角形鳞屑,多见于四肢伸侧,冬季加重。

(2)性-联鱼鳞病:男性发病,鳞屑大而显著,全身皮肤受累。

疾病治疗

毛囊角化症是肇因于角质不正常堆积,因此去角质是解决的最佳方法。让毛囊附近的角质维持正常的厚度,就不会有粗糙的突起物。虽然角化与角质相关,但不宜过度去角质,特别是在毛囊角化较严重的区域,更不宜特别的搓揉,以免引起毛囊炎;倘若毛孔角化合并有毛囊炎时,可使用低剂量类固醇药膏控制发炎,再配合维A酸类或水杨酸等成分乳膏,持续治疗数月,可获得明显改善。

一般来说,使用角质溶解剂的成分,帮助去除老废多余角质,是比较洽当的方式,只要早晚在患部各擦一次,就能达到效果,只要症状消退,就可以停止使用,直到下次又发作时,再使用即可;或者可选择具去除或软化角质成分的沐浴乳,不然自己动手在沐浴乳中添加磨砂产品也可以,清洁时就顺便带走些老化角质,洗后涂抹乳液,给予肌肤保湿,这样对毛囊角化或基础的肌肤保养都不错。至于深度去角质的频率建议每个月1~2次即可。

皮肤科神经纤维瘤

简介

神经纤维瘤是源发于神经主干或末梢的神经轴索鞘的雪旺细胞及神经束膜细胞的良性肿瘤。可呈圆或梭状硬韧肿物、多发性小结节,或局限性脂肪瘤样包块。若伴有其他系统疾患者,称为神经纤维瘤病。该病多见于皮肤组织,也可发生在胸、腹腔内,单发或多发。表浅的神经纤维瘤,有包膜,不发生恶变,较深而位于软组织内的神经纤维瘤,没有包膜者,于不断长大后,有恶变为神经纤维肉瘤的可能。神经纤维瘤病则以皮肤组织的牛奶咖啡斑和神经纤维瘤为典型的主要特征,治疗方法只有依靠手术切除。多为改善外形与功能,难以彻底根治

临床表现

1.肿瘤大小数量不等,突出体表;巨大者有蒂,皮肤色深,触诊较软。

2.牛奶咖啡斑加瘤体者,可有其他临床表现;神经干肿物可有相关部位的麻、痛或感觉迟钝。

诊断鉴别诊断依据

1.瘤体多发、多样性。质地较软。

2.牛奶咖啡斑。瘤体周围色深。

3.神经干有麻木,触痛或感觉迟钝。

4.注意骨骼、内分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5.病史较长,病情缓慢。

疾病治疗治疗原则

1.肿瘤影响功能与形态时,可予全切或部分切除。

2.肿瘤切除创面巨大时,可用皮片或皮瓣修复。

3.术中尽量减少主干神经损伤。

用药原则

1.一般情况下手术时,用药以用药框限“A”、“B”为主。

2.必要时,用药可以包括用药框限“A”、“B”、“C”。

皮肤科结节性硬化

简介

结节性硬化(tuborous sclerosis)  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有散发病例。主要病变为中枢神经系统的胶质结节,皮肤(面部)皮脂腺瘤。其他脏器肿瘤。典型症状为:面部淡红色的呈蝶状分布的皮脂腺瘤,癫痫发作,智力缺陷。症状轻重不一,有的仅有皮肤症状而其他方面毫无症状者,有的癫痫发作频繁,智能障碍严重。

结节性硬化病结节性硬化病(tuberoussclerosis)又称Bourneville病,Epiloia,是由单一的常染色体显性基因遗传所引起的复合性发育不良,其特征为面部血管纤维瘤、癫痫及智力发育迟钝。

诊断

1.皮肤有四种特征性损害:

⑴面部血管纤维瘤,曾称Pringle皮脂腺瘤。皮损多布于鼻唇沟、鼻部两侧,常为1~10mm大小坚韧、散在的淡黄或淡红色毛细血管扩张性丘疹。

⑵甲周纤维瘤(Koenen瘤)。自甲皱上长出鲜红色光滑而坚韧的疤痕疙瘩样赘生物,约5~10mm或更大。

⑶鲛鱼皮样斑快。常于腰骶部发生一种不规则增厚并稍高起的表面起皱的软斑块。

⑷叶状脱色斑。为卵圆形、条形叶状的色素减退斑。

2.智力减退。

3.癫痫。

鉴别诊断

1.寻常痤疮:有黑头粉刺、脓疱以及炎症性丘疹,绝大多数患者过青春期后症状逐年减轻以至消失

2.囊性腺样上皮瘤病(epitheliomaadenoidescysticum):为多发、对称、正常皮色的坚韧丘疹或小结节。好发于面部,其特点为沿鼻唇沟对称分布,但有些发生在额、眼睑和上唇。无智力障碍

检查

1.头颅X线片50-70%病人可见到颅内钙化CT扫描可见脑室周围密度增高及多处散在结节状阴影

2.脑电图呈发作波及高波幅失律

治疗

1.控制癫痫发作,参见癫痫治疗.对高幅失节律的婴儿痉挛症,可试用ACTH和氯硝基安定治疗.

2.智力障碍者可选用三乐喜0.1~0.2 3/d次、脑复康0.4-0.8 3/d次,中药蒲参益智胶囊 2粒 3次/d.

3.脑电图具有恒定、单个局限痫样放电者,可手术切除皮层或皮层下结节.

皮肤科扁平疣

疾病简介

扁平疣和寻常疣一样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皮肤上突出的病变。表面多扁平光滑,无明显不适,好发于青少年面部、手背等处。常呈慢性病变过程,属良性疾病。可以治愈,无严重危害。

病因

发病原因:由HPV 3,5,8,9,10,28,41,65引起。

发病机制:HPV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到达宿主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通过微小糜烂面的接触而进入细胞内,停留在感染部位的上皮细胞核内复制并转录,但不进入血液循环,不产生病毒血症。

临床表现

1.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微痒;

2.皮损为帽针状至绿豆或稍大的扁平光滑丘疹,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质硬,正常皮色或淡褐色。

3.主要侵犯青少年,好发于颜面、手背及前臂。

诊断鉴别

诊断依据

1.好发于青少年颜面、手背及前臂。

2.皮损为正常皮色或浅褐色的扁平丘疹,表面光滑。

3.可因搔抓而自体接种沿抓痕呈串珠状排列。

疾病治疗

用药原则

1.对皮损数目少的扁平疣,以外用药治疗为主。

2.对泛发性扁平疣,可给予免疫治疗。

3.对于急性扁平疣可以给予物理治疗,还可以汇臣治疗。

4.多数扁平疣还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疾病预防

1、远离紫外线,电离辐射。

2、远离创伤性治疗,如电离子,激光,自身疣体埋植治疗,此类治疗易形成“同型反应”,导致难以祛除的斑痕,且可加重病情。

3、远离激素类药物。

4、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可做水果面贴。

皮肤科痱子

简介

痱子(miliaria)是因小汗腺导管闭塞导致汗液潴留而形成的皮疹。通常发生于热、湿气候中,如热带和温带夏季的湿热气候中。推测表皮葡萄球菌产生的一种胞外多糖物质阻塞了汗液排出皮肤表面,最后形成反向压力导致汗腺或不同部位的导管破裂,外溢的汗液流入邻近组织,形成痱子

病因

本病系由于在高温闷热环境下,出汗过多,汗液蒸发不畅,导致汗管堵塞,汗管破裂,汗液外渗入周围组织而引起,气温高,湿度大时,皮损增多,气候转凉,皮损逐渐消退。

临床表现

1. 白痱:细小、清亮、非常表浅和无炎症反应的水疱。卧床患者因发热而出汗增加或衣物阻碍热量和湿气散发如被包裹的小儿,可出现白痱。皮疹无症状,轻微摩擦即容易破裂,因而存在时间很短。

2. 红痱:最常见,表现为散在分布、极痒并伴刺痛、烧灼或麻刺感的红色斑疹和丘疹,顶部可见针帽大的水疱或脓疱,皮损可融合。可在暴露于炎热环境数天至数周起病。好发于间擦部位,如肘前窝、腘窝、躯干、乳房下、腹部和腹股沟。

3. 脓痱:在发生脓痱前有其他皮炎导致汗管损伤、破坏或阻塞而诱发。脓疱明显、浅表并与毛囊相分开。瘙痒性脓疱最常见于间擦部位、四肢曲侧、阴囊和卧床患者的背部。

4. 深痱:只在热带发病,且常发生于严重的红痱之后。特征是不痒,正常皮肤色,深在性淡白色的丘疹。出汗后几分钟开始出现,出汗停止后1~2小时开始消退。好发于躯干和四肢。

诊断

痱子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须与夏令皮炎相鉴别,两者从分布,部位到皮损形成等方面均不同。

疾病治疗

治疗痱子最有效的方法是将患者置于凉爽的环境中,几天至几周可自愈。加强室内通风、散热,穿衣宽松,小儿及患者应勤换衣服,清洗后可外扑痱子粉,也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脓痱可外用抗菌药膏,严重时系统应用抗菌药物。避免使用闭塞性软膏。

皮肤科传染性红斑

疾病简介

传染性红斑(Erythemainfectiosum)常在儿童中集体发生,有些学者认为本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但未分离出病毒。也可能是一种肠道病毒。多在春秋季节发病,可能通过呼吸道传染,在家庭、幼儿园、学校中造成流行。

病因

由于本病常在儿童中集体发生,有些学者认为本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但未分离出病毒也可 能是一种肠道病毒。

病理生理

表皮细胞水肿,真皮乳头层血管扩张,内皮细胞肿胀,在血管、毛囊和汗腺周围有组织细胞浸润,但为慢性炎症改变,无诊断价值。

症状

根据面部有蝶形水肿性边界清楚的红斑,据流行性全身症状轻微常见于春季的儿童即可诊断。 传染性红斑潜伏期为5~14天,病人多数为4~12岁儿童,常突然发疹而无全身症状仅少数病人轻微发热,有时出现咽痛呕吐,眼结膜及咽部充血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颊部呈水肿性蝶形红斑边界清楚,其上无鳞屑局部温度增加,偶有微痒和烧灼感皮疹不发生于口唇周围。经过1~2天后,在躯干臀部及四肢出现对称性边界清楚花边状或网状斑丘疹为本病特征。4~5天以后红斑自颊部及躯干上消退,皮疹消退次序和出疹次序相同。皮疹消退后不脱屑有时复发常见于春季病程10天左右预后良好。

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略低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2.组织病理表皮细胞水肿真皮乳头层血管扩张内皮细胞肿胀在血管毛囊及汗腺周围有慢性炎细胞浸润。

鉴别诊断

(1)猩红热本病呈急性病容,临床表现咽痛、高热、皮疹为弥漫性红斑,口周有苍白圈,草梅舌及愈后脱皮等征象。帕氏征:阳性。

(2)风疹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较明显、发热、麻疹样皮疹,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

(3)麻疹高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明显、皮疹为斑丘疹,皮疹之间有正常皮肤。早期颊粘膜可见费克斑(Koplik斑)。

治疗

患病期间需要隔离至皮疹消退为止一般对症治疗无需特殊处理

常用方

1.银翘散加减:生地15克,银花,鲜芦根各12克,丹皮、赤芍、淡竹叶、荆芥各6克,薄荷、生甘草各3克。上药水煎取汁,日服3次,每日1剂。功能。疏风清热、凉血解毒。

2.消风导赤散加减:生地12克,茯苓、金银花、白藓皮各9克,牛蒡子、灯芯各6克,黄连、木通、生甘草各3克。上药水煎取汁,日服3次,每日1剂。功能:凉血消风。

3.白虎解毒汤加减:生石膏30克,知母,丹皮各6克,元参、赤芍、连翘各9克,银花、大青叶各12克,白茅根15克。上药水煎取汁,日服3次,每日1剂。功能:清热凉血、解毒。

4.普济消毒饮加减:黄苓,连翘,桔梗各9克,黄连,陈皮、生甘草、玄参、马勃、薄荷、升麻、柴胡各3克,板蓝根12克,银花6克。上药水煎取汁,日服3次,每日l剂。功能:散风、解毒清热。

5.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6克,黄芩、黄柏、栀子各9克,野菊花、生地、大青叶各12克。上药水煎取汁,日服3次,每日1剂。功能:清热凉血、解毒利湿。

皮肤科疥疮

疥疮是由于疥虫(或称疥螨)感染皮肤引起的皮肤病。疥虫寄生于皮肤中,挖掘“隧道”中产生机械刺激,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引起过敏反应,导致感染者皮肤剧烈刺痒,夜间尤甚(因疥虫在晚间活动力较强)。本病多发生于冬季,病程长短不一,有的可迁延数月。

疾病简介

疥疮主要传播途径分别为:直接接触,如与患者同床共被、握手、抱过患病的小孩等,尤其身体的密切接触,更易被传染;间接接触,如接触了被疥虫污染的衣服、毛巾、鞋袜、被褥、浴巾等。疥疮传播速度快且传染性很强,一般疥虫离开人体能存活2~3天,因此使用病人用过的衣服、被褥、鞋袜、帽子、枕巾可被间接传染,因而该病在一家人或集体宿舍中往往相互传染。

疥疮发病部位多见于皮肤皱折处及薄嫩部位(如指缝、腕部、肘窝、腋窝、乳房下、脐周、下腹部、外生殖器和股内侧等部位),故民间有流传说“疥疮像条龙,先在手上行,腰中绕三圈,腿上扎大营”。但成年人头面部和掌跖部不易受累,而婴幼儿任何部位均可受累,尤其是阴部及腋下。

易感人群

三类人员易患疥疮:一是流动人群.如采购员、推销员、业务员、司机等,这些人经常走南闯北.到处住宿;二是住集体宿舍的学生、职工、打工者等;三是监狱中服刑犯或看守所暂时羁押的犯罪嫌疑人。

疥疮分类

1 成人疥疮 主要表现是瘙痒、红色小丘疹、丘疱疹、小水疱、结节和结痂。

2 老年人疥疮 瘙痒严重,由于对疥虫反应较弱,所以无明显炎症反应。

3 婴幼儿疥疮 很难找到“隧道”和疥虫,皮疹形态不典型,好发于头面部,“隧道”色淡而浅在,隐约如线状,基底轻度炎症而呈粉红色,易伴发水疱,且易透过角质层窥见虫点,呈白色小点状突起,患儿常剧烈瘙痒,可严重影响夜间睡眠。

4 结节性疥疮 又称为疥疮结节,多见于阴囊、臀、腹及股部,呈红棕色结节,奇痒,病程持续数月到1年以上才逐渐消退。

5 挪威疥 又称痂皮性疥疮,是一种严重的疥疮,本型系1848年首先在挪威报告的一种疥疮的异型,故称挪威疥。它是一种免疫异常反应,多发于体弱、精神病、免疫缺陷和大量应用皮质类固醇的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干燥、结痂,出现角化过度的红斑鳞屑性斑块,还可出现糜烂、脓疱、恶臭,毛发干枯脱落、指甲变厚变扭曲、全身淋巴结肿大,鳞屑厚,病情重,传染性极强。此外还有局限性疥疮等。

疥疮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隔离并治疗患者,对污染的衣服、被褥、床单等用开水烫洗灭虫,如不能烫洗者,可在阳光下暴晒后放置1周以上再用。也可浸泡在0.5%煤酚皂液中5分钟即可杀死疥虫。

疥疮治疗

1 本病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最常用的外用药物是10%硫磺软膏(儿童为5%硫磺软膏),用法如下:先用温热的水洗澡,之后换上一身干净的衣裤;再外用 5%~10%硫磺软膏涂抹(涂抹部位从颈部以下涂遍全身,包括手缝、脚心、乳房腋窝下、大腿根部、肛门及外生殖器部位等部位都要涂抹均匀.需要注意无皮疹的部位亦要涂遍;有皮疹的部位多抹一些,之后反复按摩一会儿),每日需要1~2次.连续3~5天。第5天后洗澡.换上清洁衣裤,连续治疗2~3个疗程,治疗后1~2周内如有新疹发生需重复治疗。需要注意在用药期间为了充分保持药效.更好杀灭疥虫.涂药期间应不洗澡.不换衣服,保证皮肤及衣物上沾的药物能够充分发挥杀虫作用。另外,患者换下的衣裤、被单、枕巾等需要煮沸消毒.被褥等无法煮沸的物品可在太阳下曝晒消毒,也可用密闭的大塑料口袋密封暂时贮存起来,等2~3周后疥虫饿死才能够继续使用。

2 患者必须严密隔离:患病期间不与其他人同睡同卧.以免接触传染他人;家庭或集体宿舍的所有患者必须同时、同步接受治疗才能根治。

3 正规治疗后疥虫被杀灭了,但皮肤的瘙痒以及湿疹样变可能会持续数周才能逐渐消退,这可能与疥虫引起的超敏反应状态有关.并不是治疗的失败。此时需要加用抗组胺药物,必要时给予短期口服皮质激素。

4 其它外用药物还有:3%水杨酸、10%克罗米通乳膏、扑灭司林霜、10%~25%苯甲酸苄酯洗剂或乳剂等。

5 疥疮结节的治疗:液氮冷冻、焦油凝胶外涂、曲安奈德新霉素贴膏局部外贴、皮损内注射泼尼松龙或曲安西龙、曲安奈德等]。

6 内用药物治疗:瘙痒严重者可于睡前口服镇静止痒药,如扑尔敏。

皮肤科虱病

疾病简介

虱病是虱叮咬皮肤所致的疾病,在卫生条件不良时发病率较高。

病因

寄生于人体的虱属昆虫纲,虱目,虱科,人虱属的人头虱和人体虱,以及阴虱属的耻阴虱。头虱、体虱、阴虱为体外寄生虫,三者形态各异。以吸食人血为生,分别以头发、衣服纤维及阴毛为主要寄生部位,在眉、睫等其他体毛处也可寄生。

发病机制

由于虱的吸血及叮咬,其唾液内含有抗凝及溶血物质,使被叮咬处皮肤发生炎症,产生疹痒乃至刺痛感,久之因搔抓可致抓痕、渗液及继发感染。

虱对温度和湿度均很敏感,当人体发热或出汗时,虱即会离开而另寻新宿主。虱可通过人体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而传播,梳蓖、帽子及衣被等常为虱传播的工具。虱除叮咬引起虱病外,还可传播斑疹伤寒及回归热。

临床特点

头虱:见于被发头皮,以枕部及耳后为多,虱附着于发根,虱卵(虮子)附着于发干,顺毛干可将其捋除。多发生在儿童;体虱:见于贴身衣服的衣领、裤腰等皱褶部。多见于冬季;阴虱形体较大,比头虱更易于被发现。多因性接触传染。各型虱病的主要症状为刺痒感

检查诊断

根据接触史,头发、耻部或颈、腰等部位瘙痒,结合查虱即可确诊。虱及虱卵通常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即可发现,必要时可用低倍镜观察其形态以做分类。

鉴别

毛管型:亦为围绕毛干的淡白色半透明聚积物,在显微镜下观察为较均匀的管套状结构。而虱卵除一部分是附着于毛发的管套结构外,其主要部分为偏于一侧悬垂的卵袋,卵袋顶端为卵盖,如卵袋内的虱卵近于成熟,可分辨出其体、爪等构造。

治疗

剃除毛发,使虱无处附着。虱的抗热性差,可煮烫消毒衣服,杀死残存虱及卵;如不愿剃除毛发者,亦可使用药物外擦头发。1、祛克虱:不刮阴毛用5天,刮掉阴毛用3天,唯一一个不刮体毛能治疗阴虱、头虱病的产品。3-5天都可根治。孕妇小孩都能用,不伤皮肤。2、包括5%-50%百部酊、煤油与植物油等量混合、 2%煤皂酚溶液及一些杀虫剂,用药后应及时将死虱篦出,并充分洗净。3、直接外擦纯中药的。

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共用他人衣服,杜绝不洁性接触。在发病季节外出时做好体表防护;避免在有毛虫的树下纳凉及晾晒衣敏。

皮肤科冻疮

简介

冻疮(chilblains,pernio)是由于暴露于零度以下寒冷环境引起的局限性、红斑性炎症损害。冻疮是对寒冷、潮湿、非冰冻环境的异常炎症反应,组织学上证实冻疮为一种淋巴细胞性血管炎。暴露于寒冷、潮湿的环境是发生冻疮的主要危险因素,多发生在秋冬季,尤其温带气候地区冬天降温急剧并且环境潮湿时,冻疮较多见。在没有中央供暖的地区最常见。妇女、儿童和老人常受累,儿童可能与冷球蛋白或冷凝集素有关。

病因

(一)发病原因寒冷是本病发病的最主要原因,能增加冷传导和对流的因素对本病的形成起促进作用,如潮湿和风速,此外机体组织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下降也对本病形成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系机体对寒冷发生的异常反应,冻疮是寒冬或初春季节时由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皮肤炎症损害,好发生在肢体的末梢和暴露的部位,如手,足,鼻尖,耳边,耳垂和面颊部,现代医学认为冻疮是因为患者的皮肤耐寒性差,加上寒冷的侵袭,使末梢的皮肤血管收缩或发生痉挛,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使得氧和营养不足而发生的组织损伤,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阳气不足,外感寒湿之邪,使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而发病。众所周知,手脚和耳廓是人体血液循环的末梢部分,亦是冻疮的好发部位,深秋以后,气温突然降低,末梢血管内的血流也随即变得缓慢,当温度低于10摄氏度时,上述部位的皮下小动脉遇冷收缩,静脉回流不畅,从而发生冻疮,也有部分患者是因为血管先天性变异,血管狭窄导致血流不畅而诱发冻疮的,因此,预防冻疮应针对其发病机理,提前采取措施,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二)发病机制寒冷使皮肤血管收缩,局部皮肤缺血缺氧,代谢失常,久之血管麻痹扩张,淤血,血浆渗出… 更多>>

症状

典型皮损为局限性指盖,蚕豆大小,暗紫红色隆起水肿性斑块或硬结,境界不清,边缘鲜红色,中央青紫色,表面紧张光亮,触之冰凉,压之褪色,去压后恢复较慢,重者肿胀加剧,表面可形成水疱,内含淡黄色或血性浆液,疱破后可形成糜烂或溃疡,多对称发生于四肢远端以手指,手背,足缘,足跟,面颊,耳廓等处多见,亦可单侧发生,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年女性,以肢端血运不良及手足多汗者多见,自觉有痒感,烧灼感,肿胀感,痒感受热后加剧,有糜烂或溃疡者自觉疼痛,每年冬季发病,天暖后自愈,病程迁延。

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好发于冬季一般不难做出诊断。

检查

冻疮应该做哪些检查?主要根据冬季好发,常见于儿童,妇女及末梢血运较差者及皮损好发于手足背,足跟,指趾,耳廓及鼻尖等处,损害大小不一,初起为红或紫红色的淤血性红斑,压之退色,去压后红色双缓慢恢复,严重者可有水郊,破后形成溃疡,自觉局部肿胀,冰凉,暖热后有瘙痒,灼热或疼痛感,愈后常遗留下萎缩性疤痕,本病应与多形红斑进行进行鉴别,后者好发于春秋季节,皮损呈多形性,有典型虹膜样损害,常伴有粘膜损害,好发于手足部。组织病理:皮损处主要表现为真皮乳头水肿,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浸润及血管壁水肿和空泡形成,后者称为绒毛状水肿,角质形成细胞坏死常见于表皮下半部。

诊断

冻疮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本病应与多形红斑进行进行鉴别,后者好发于春秋季节,皮损呈多形性,有典型虹膜样损害,常伴有粘膜损害,好发于手足部。1.多形红斑 亦好发于手背,指缘等处,但损害为多形性,常见有典型的虹彩状红斑,又称为靶样损害,中间紫红,边缘淡红,无淤血现象,经过急性,多见于春秋两季。2.结节性红斑 好发于小腿伸侧,炎症明显,疼痛剧烈,不形成水疱及溃疡,与寒冷季节无关。3.肢端青紫症 多见于成年妇女,两小腿青紫,皮肤冷觉,微肿,远端着色重,不破溃,自觉症状缺如,终年症状不消,与季节无关。

自治疗法

(1) 桂枝6克、白芍12克、当归10克、生姜3片、红枣10克、灸甘草5克、分2次煎服,每日1帖。

(2) 当归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3克、甘草5克、木通6克、吴茱萸3克、生姜9克,分2次煎服,每日1帖。

(3) 紫皮蒜适量,入冬前将蒜捣烂,擦在常患冻疮处,每日1次,连擦5-7天,如皮肤起泡,可暂停用。本方适用于冻疮的预防。

(4) 生姜25克、白萝卜1个、白附子0.5克、桂枝25克。上药一同水煎,趁热洗过,连洗2天,即可痊愈,以上为`1天的量,早晚各1次。本方适用于冻疮未溃时的治疗。

皮肤科丹毒

疾病简介

丹毒(erysipelas)是一种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的感染,主要致病菌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诱发因素为手术伤口或鼻孔、外耳道、耳垂下方、肛门、阴茎和趾间的裂隙。皮肤的任何炎症,尤其是有皲裂或溃疡的炎症为致病菌提供了侵入的途径。轻度擦伤或搔抓、头部以外损伤、不清洁的脐带结扎、预防接种和慢性小腿溃疡均可能导致此病。致病菌可潜伏于淋巴管内,引起复发。

病因

(一)发病原因本病是由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侵入而致,其诱发因素主要有皮肤或黏膜擦伤或其他轻微外伤,也可由血行感染引起,常继发于鼻炎,口腔黏膜及牙齿感染病灶,足癣,小腿溃疡,瘙痒性皮肤病,接种,放射性损伤及皮肤皲裂或轻微摩擦,搔抓及轻微外伤均可诱发,尤以不清洁的伤口更易感染,有些伤口可小至不易被发现,如面部丹毒可由鼻腔内被抓破的小伤口引起,复发性丹毒系由于细菌潜伏于淋巴管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即可复发。

(二)发病机制本病多在身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发生,全身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炎,低γ球蛋白血症以及酗酒者均可成为本病的发病诱因,婴儿如发生丹毒可导致败血症,死亡率较高。

临床表现

潜伏期2~5天。前驱症状有突然发热、寒战、不适和恶心。数小时到1天后出现红斑,并进行性扩大,界限清楚。患处皮温高、紧张,并出现硬结和非凹陷性水肿,受累部位有触痛、灼痛,常见近卫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淋巴结炎。也可出现脓疱、水疱或小面积的出血性坏死。好发于小腿、颜面部。

丹毒的复发可引起持续性局部淋巴水肿,最后结果是永久性肥厚性纤维化,称为慢性链球菌性淋巴水肿。乳癌患者腋部淋巴结清扫术后由于淋巴淤滞,也易反复患丹毒。

诊断检查

伤口及破损处的拭子革兰染色和细菌培养;血抗链和血白细胞;下肢丹毒应行足趾间皮屑真菌学检查;面部丹毒应行鼻旁窦放射线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增多。组织病理:真皮高度水肿,毛细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结缔组织肿胀,中,小动脉内皮细胞肿胀,管腔为纤维蛋白栓塞,真皮及扩张的淋巴管中有弥漫的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有时可见链球菌,水肿剧烈者可见表皮内水肿或大疱。

疾病治疗

1. 系统治疗:首选青霉素,疗程10~14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复发性丹毒患者在淋巴管炎的活动期间,大剂量抗菌药物治疗有效,但需要继续以间歇性小剂量维持较长时间以取得完全效果。

2.局部治疗:皮损表面可外用各种抗菌药物。加压治疗可减轻淋巴水肿,有助于预防复发。可辅以物理疗法,如窄波紫外线照射等。

3. 外科疗法:对以上治疗方案无效的持续性硬性水肿,可推荐用整形外科治疗。

疾病预防

应积极寻找可导致致病菌进入的皮肤病变如湿疹的搔抓、破损或外伤,一旦发现这些皮肤病变应积极治疗。最常见、易被忽视而未予治疗的易感因素是足癣,可成为细菌进入皮肤的门户。嘱患者勿挖鼻。

皮肤科体癣

除掌跖、腹股沟、外阴及肛周外,人体其他部位的光滑皮肤的皮肤癣菌感染称体癣。体癣在全世界广泛分布,尤其在温暖和炎热潮湿的地区发病率尤高。我国体癣广为流行,特别是在南方和东南沿海地区。体癣常在春夏季发作,秋冬季静止或消退。除适宜的温度和潮湿的环境外,感染还与机体免疫力和其他一些因素有关,如肥胖多汗、患糖尿病和其他消耗性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皮质激素等都可促使体癣的发生,患者可以通过口服抗氧化营养素提高人体抗氧能力。体癣感染途径为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自身接种也是一重要途径。接触患癣病的动物也常引起炎症明显的损害。

体癣是发生于面、颈、躯干和四肢等部位的癣。古医籍称之为圆癣、钱癣。本病西医也称为体癣。初发时为小的丘疹,逐渐向外扩大,中心有自行愈合的倾向,呈圆形或多环形,在四周有丘疹,水疱,结痂或鳞屑组成的高出于皮面的环状边缘,境界清楚,多发生于面、颈、躯干和四肢等处,自觉搔痒。

体癣是容易治好的,局部可用复方苯甲酸药水或软膏,或1%克霉唑软膏,或10%冰醋酸溶液等外搽。为了避免复发,治疗必须彻底。

另外,有一种好发于股部的癣称为股癣,亦见于会阴、肛门周围和臀部等处。其临床表现基本上与体癣相同,处理也相同。

体癣花斑癣俗称汗斑,由花斑癣菌引起。通过接触带菌者或他们的衣服、被褥、席子而传染。夏季皮肤多汗潮湿容易得病。花斑癣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胸、背、颈和上臂等处。开始时,为黄豆大小的圆形斑,呈灰白色、褐色或淡黄色,上面附着细小糠皮样鳞屑,以后皮损越来越多,有时可融合成片。去除鳞屑后留下暂时性色素减退斑。病程缓慢,多年不愈,夏重冬轻,无自觉症状或有微痒。

花斑癣菌生长在皮肤表面,外用杀真菌药物容易奏效。常用的有20 ̄40%硫代太硫酸钠溶液,复方雷琐辛搽剂,5%硫磺霜等。为了防止复发,在所有皮损消失后仍需涂药2周左右。

体癣(tineacorporis)是发生在平滑皮肤上的浅层真菌感染。

股癣(tineacruris)是特指发生在腹股沟、会阴部和肛门周围的皮肤真菌感染。[1]

病因

体癣的病原菌主要是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其中红色毛癣菌约5-80%。其他有石膏样小孢子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疣状毛癣菌、紫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黄癣菌、铁锈色小孢子菌等,所以引起这类癣疾主要是由于真菌感染形成。

临床特点

体癣

体癣是由真菌引起的,凡致病性真菌寄生在人体的光滑皮肤上所引起的浅表损害统称为体癣。癣病的发生和皮损表现具备以下几方面共同点:

(1) 发病特点体癣常常由自身接种传染而引起,也就是说先发生手癣、脚癣、股癣、甲癣或头癣,然后由这些癣病再传染到皮肤上来,单独的体癣较少见。当然,如果与癣病患者密切接触或共用毛巾、衣裤等也可以被传染。另外,癣病的发生与机体抵抗力强弱有关。当患有糖尿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以及长期大量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都会使机体免疫力下降,这时即使真菌数量很少也能引起体癣。

(2) 皮损特点体癣初起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生红斑、丘疹或水疱等损害。水疱干涸后出现脱屑,并逐渐向四周扩大,同时皮损中央部分有自愈倾向而使皮损呈环状或多环状,边缘隆起,界线清楚,形如铜钱,故俗称钱癣或圆癣。日久皮肤上有脱屑和色素沉着,皮损周边部位炎症明显,常有活动性红斑、丘疹及水疱。

(3) 季节特点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真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体癣在夏季会明显加重,皮损边缘活跃,起丘疹、水疱及脱屑,并伴有明显的瘙痒,到了冬天,皮损自然减轻甚至消失,如果不治疗,到天气转热时又会发作。

传染性

体癣是会传染的,体癣如果不及时治疗,一般会在病损部位扩大。如果日常生活中不小心,比如用手搔抓病损部位后又搔抓其他部位,而其他部位有皮肤粘膜破损的话就很容易被感染。同样的道理,也可以传染给其他人。

临床表现

病变皮轻度炎症,发生单个或多个红色针头大小的丘疹或水疱,而后融合,呈边界清楚的斑片,表面细薄鳞屑,皮疹逐渐向外扩展,中央退形,边缘有多数丘疹或水疱排列成一狭窄圈。有时因中央再感染而呈现同心圆形状损害。皮损大小不定,一般直径0.5-5cm之间。可单发,也可数片,并互相融合。损害多发生于潮湿多汗、易受摩擦的部位,如腰围、腋窝等处,亦可发生于躯干和四肢,发生于面部者较少,且表现常不典型。日久皮损可变暗红,其上有细薄鳞屑,局部可有色素沉着。患者常有瘙痒,由于搔抓,局部皮肤呈苔藓样变化。由于病原菌的不同,其临床表现有所差异,红色毛癣菌引起者,病程较慢,皮损多见于面部躯干行四肢,皮损广,类似播散性神经皮炎表现。石膏样毛癣菌常在股部、腋窝及乳房下等潮湿部位,愈后留有色素沉着。羊毛样小孢子菌引起者损害广泛,数目多,炎症明显,周边有水疱、脓胞、鳞屑及结痂。

注意事项

治疗体癣的产品很多,但是大多是激素类药物,激素治疗体癣的特点是见效快,但是治疗不彻底,使用的时间长的话会形成耐药性,以及激素依赖性,后果是相当的严重的,所以治疗产品的选择是很重要的,有些患者用遍了各种药物还是治不好,这主要是由于方法不当。

忌用皮质类固醇软膏,也就是说不能外涂激素类药物。皮质类固醇软膏如肤轻松软膏、地塞米松软膏、倍他米松软膏以及一些含有激素的中药软膏可用于许多过敏性皮肤病,如湿疹、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效果都很好。但体癣是真菌引起的,激素不能杀灭真菌,相反能促进其生长和繁殖,使癣病发展得更快、更严重。所以外用药也不能随意滥用。

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如果体癣是由于某种全身性疾病引起机体抵抗力低下而发生的,则应该积极治疗,增强抵抗力。如果是由于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或免疫抑制剂而致体癣,则应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少用或不用这些药物.

病情严重时配合内服药,若体癣皮疹分布广泛,除应用外涂药物外可配合内服抗真菌药,常用的如灰黄霉素、酮康唑等。但这些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肝肾损害等,应在医生指导下服药,治疗期间定期查肝功能等。

体癣是会传染的。体癣如果不及时治疗,一般会在病损部位扩大。如果日常生活中不小心,比如用手搔抓病损部位后又搔抓其他部位,而其他部位有皮肤粘膜破损的话就很容易被感染,也可以传染给其他人。

鉴别

体癣在临床上呈圆形或多环形斑疹,伴有痒感,典型的体癣诊断并不困难。但是还有许多皮肤病也可出现类似表现,特别是在自身特点不突出时易误诊为体癣,故应注意区别。

(1) 湿疹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急性期可见多数密集的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瘙痒明显。慢性期局部皮肤肥厚、苔癣化,亦可见到色素沉着及脱屑,外围也可有新生丘疹及水疱。但湿疹常对称分布,皮疹以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结痂多形态并存为特点,且急性期病变以中心为重,境界不清。局部真菌检查为阴性。

(2) 神经性皮炎常为一片损害,也可累及多个部位,境界清楚,瘙痒明显。但神经性皮炎的皮损以扁平丘疹为主,多形成苔癣化。神经性皮炎好发于颈后、肘、膝等摩擦部位,与季节变化无明显关系。真菌检查阴性。

(3) 银屑病部分皮损也可呈环状或多环状,尤其是中央好转时与体癣形态很象。但银屑病一般皮损数目较多,以头皮及四肢伸侧为主,多为夏季减轻或消失,冬季复发或加重,这与体癣正相反。而且,银屑病皮损表面有多层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可见一半透明薄膜,并可见点状渗血,这是银屑病的特征性改变,体癣是不会出现的。银屑病的鳞屑当然也查不到真菌。

(4) 叠瓦癣初起为棕色的丘疹或斑疹,逐渐扩大,形成多个同心圆形鳞屑性损害。其鳞屑位于环上,竖立,游离缘倒向中心,多环相重,有如叠瓦状,故名。

(5) 脂溢性皮炎有时发生在躯干部,数目也较少,但皮疹呈斑片状,损害边缘无活跃现象,也无中央痊愈四周扩张的情况。皮屑做真菌检查也是阴性。

总之,根据病史和各种皮肤病的特征性皮损表现,不难与体癣鉴别。若实在难以区分,还有真菌实验室检查作为最后的评判标准。

体癣与牛皮癣的区别

体癣:体癣是发生在光华皮肤上的浅表部真菌感染,中医称其为“钱癣”“圈癣”等,临床上应与牛皮癣相鉴别诊断,以免误诊。

体癣致病菌为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或表皮癣菌属,可因直接接触病人或间接通过病人带菌的衣服,用具而传染。多汗,潮湿以及皮肤浅表外伤常是此病传染的有利条件,长期应用皮质素类激素也有利于此病的传染。

体癣由于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圈癣与股癣,圈癣是光华皮肤上出现瘙痒性丘疹与水疱性皮疹。有少量鳞屑渐渐向周围扩大,中央部呈干性鳞屑或苔癣样肥厚,而周围呈隆起的鳞屑丘疹水疱结痂性皮疹,形成环状故叫“圈癣”或“钱癣”。往往是单片或因自家传染而渐渐发生多片,以青少年常见,但无年龄限制,成年人也可发生。

牛皮癣:牛皮癣由于疾病的名称中带了个癣字,其特征为红包或棕红色小点或斑丘疹,有干燥的鳞屑,以后逐渐扩展而成棕红色斑块,边界清楚,相邻的可以互相融合。很多人就认为牛皮癣也是一种癣类疾病,因此往往导致用药不当,耽误了疾病的治疗,甚至使病情更加严重,因此认识体癣和牛皮癣的区别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体检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ijianwang.cn/boke/9958.html

作者: baike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8731 191@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