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网 博客 爱滋病

爱滋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又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Acquired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最后阶段。进入艾滋病期,艾滋病病毒感染会引起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这些并发症会对人的健康生活带来影响,甚至可能会威胁生命,因此艾滋病病毒会引发人们的恐慌情绪。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体外生存能力极差,不耐高温,抵抗力较低,离开人体不易生存 。只有通过直接接触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体内的某些体液(血液、精液和精前液、直肠液、阴道分泌液、母乳),才有可能被感染。不涉及以上体液接触的普通接触,如同桌吃饭或共用餐具、水杯、脸盆、澡盆、马桶、毛巾等都不会造成艾滋病病毒传播和感染。
艾滋病病毒检测是艾滋病防治规划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高效益的艾滋病病毒预防干预措施。通过检测,不仅可以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和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为求询者特别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供心理支持,而且可以促使求询者减少不安全行为,预防艾滋病病毒的传播。
消除歧视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的歧视致使许多高危性行为者不愿接受病毒检测,导致约60%的感染者未被发现,这无疑增加了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正)明确提出,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播原理知识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了解相关知识有利于降低感染风险,防治艾滋病。
  • 中文名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外文名
  • human immunodeficiencyvirus
  • 别    名
  • 艾滋病病毒
  • 病毒界
  • RNA病毒
  • 分布区域
  • 全球
  • 中文学名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英文简称
  • HIV

目录

  1. 1 定义
  2. 2 来源
  3. 3 形态特征
  4.  形态结构
  5.  编码基因
  6. 4 发现历史
  7.  首次发现
  8.  病毒命名
  9. 5 存活条件
  10.  存活地点
  11.  灭活方法
  12. 6 感染方式
  13.  传播途径
  1.  致病机制
  2. 7 检测方法
  3.  抗体检测
  4.  抗原检测
  5.  核酸检测
  6.  自愿咨询检测
  7. 8 培养方法
  8. 9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主要症状
  9.  阶段和症状
  10.  人体损害
  11. 10 现状
  12.  世界艾滋病流行现状
  13.  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现状
  1. 11 相关研究
  2.  疫苗研制
  3.  抗艾滋病病毒感染
  4.  劫持细胞
  5.  激活潜伏
  6.  删除病毒
  7.  癌症免疫药物的治疗
  8.  基因治疗技术
  9. 12 典型案例
  10. 13 我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
  11.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12.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
  1.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  《中小学健康教育规范》(2011)
  3.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4.  《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7)
  5. 14 全面性教育中相关的教学内容
  6.  学习目标
  7.  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常见的相关问题

定义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又称艾滋病病毒,是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缺陷的一种逆转录病毒。这一病毒会攻击并逐渐破坏人类的免疫系统,致使宿主在被感染时得不到保护。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并且去世的人,往往死于继发感染或者癌症。而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最后阶段 。

来源

对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来源,研究者已经基本达成共识。这是一种动物源性病毒,起源于非洲中部的野生灵长类动物。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可以分为两型:HIV-1和HIV-2,其中HIV-1和黑猩猩的免疫缺陷病毒(SIVcpz)在基因组成方面十分接近,很可能是跨种群传播给人类的。而HIV-2和乌色白眉猴的免疫缺陷病毒(SIVsm)十分接近,很可能来源于此。

形态特征

形态结构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直径约80~140纳米,呈圆形或卵圆形。病毒外膜是类脂包膜,来自宿主细胞,并嵌有病毒的蛋白gp120与gp41。其中gp41是跨膜蛋白,gp120位于表面,与gp41通过非共价作用结合。向内是由蛋白p17形成的球形基质(matrix),以及蛋白p24形成的半锥形衣壳(capsid),衣壳在电镜下呈高电子密度。衣壳内含有病毒的RNA基因组、酶(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以及其他来自宿主细胞的成分(如tRNAlys3,作为逆转录的引物)。
病毒表面囊膜电子致密度增高,并且可见杆棒样表面突起。破碎不完整的毒粒尤为多见,囊膜会失去完整性,碎裂的病毒会呈片段状或者扭结状分散于成团的完整毒粒中。

编码基因

艾滋病病毒的基因组是两条相同的正链RNA,全长约9.7千碱基对(kb),包裹在一个病毒蛋白壳内,核衣壳外周是来源于宿主细胞膜的磷酸脂质双层,也包括病毒编码的膜蛋白。
艾滋病病毒基因组两端长末端重复序列发挥着调节病毒基因整合、表达和病毒复制的作用。基因组含有3个结构基因gag、pol和env,2个调节基因(tat反式激活因子、rev毒粒蛋白表达调节因子),4个辅助基因(nef负调控因子、vpr病毒蛋白r、vpu病毒蛋白和vif病毒感染因子)。其中gag基因序列编码核壳蛋白;env基因序列编码病毒感染细胞所必须的两种糖蛋白,即包膜糖蛋白gp120和gp41;pol基因序列编码病毒复制所必须的酶,即逆转录酶、结合酶和病毒蛋白酶。
由于反转录酶无校正功能,出现随机变异,病毒体内复制频率高,病毒DNA与宿主DNA间存在基因重组,会出现耐药性。这使得艾滋病病毒成为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其各部分基因变异强度不同,其中env基因最容易发生变异。
HIV-2和HIV-1核苷酸序列差异较大,仅有40%~50%相同。但是二者的基因结构基本相同,只是HIV-2没有vpu基因,而存在vpx基因。
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主要流行株为HIV-1,目前已发现10种亚型,流行的主要亚型是AE重组型和BC重组型。

发现历史

首次发现

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的《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第一次公开报道了艾滋病。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以及众多医生与科学家的持续工作下,累积了具有信服性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艾滋病有一定的传染性致因(etiology),并且在一些特定群体内流行。同时,因共用针具以及输血而感染的病例逐渐增多,许多科学家开始调查此传染性病原。

病毒命名

1983年,巴黎巴斯德研究所专门研究逆转录病毒与癌症关系的法国病毒学家吕克·蒙塔尼埃(Luc Montagnier)及其研究组首次从一位罹患晚期卡波西氏肉瘤的年轻艾滋病病人的血液及淋巴结样品中分离得到一种新的逆转录病毒。经证实,这是一种新发现的病毒,巴斯德研究所将这种病毒称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Lymphadenopathy-Associated Virus,LAV)。
大西洋另一边,蒙塔尼埃当时的合作者,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美国生物医学科学家罗伯特·盖洛(Robert Gallo)及属下也从一些细胞株系中分离得到新病毒,并将之命名为“IIIB/H9型人类T4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cell LeukemiaVirus-IIIB/H9,HTLV-IIIB/H9)。1986年,该病毒的名称被统一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以更好地反映病毒导致免疫缺陷而不是导致癌症的性质。1987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确认了此名称。

存活条件

存活地点

艾滋病病毒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以及唾液、尿液、乳汁、脑脊液和有神经症状者的脑组织中,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的病毒浓度相比其他体液要更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液有很强的传染性。

灭活方法

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生存能力极差,不耐高温,只能在血液和体液中活的细胞中生存,不能在空气中、水中和食物中存活。常温下,在体外的血液中只可存活数小时,在56℃条件下30分钟即失去活性。
液体中的艾滋病病毒加热到摄氏56度30分钟即可灭活。在摄氏37度时,使用0.2%次氯酸钠、0.1%漂白粉、70%乙醇、35%异丙醇、50%乙醚、0.3%过氧化氢、0.5%来苏尔处理10分钟能灭活病毒。

感染方式

传播途径

普通的接触不会造成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只有通过直接接触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体内的某些体液(血液、精液和精前液、直肠液、阴道分泌液、母乳),才有可能被感染。这些体液中的艾滋病病毒通过黏膜(直肠、阴道、口腔或者阴茎头部)、开放性的伤口或者溃疡或直接注射等渠道进入人类的血液中。
其中有三种常见的传播方式:
性接触传播
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在性接触(包括阴道性交、肛交和口交等)时,由于性交部位的摩擦,很容易造成生殖器官黏膜的细微破损,病毒即可通过破损处进入血液而感染。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之间的性接触都可能会导致艾滋病病毒的传播。但由于直肠的肠壁较阴道壁更容易破损,所以肛门性交的危险性比阴道性交的危险性更大。
血液传播
人被输入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进行静脉吸毒、移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组织器官都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
母婴传播
因艾滋病病毒广泛存在于女性感染者的血液、阴道分泌液和乳汁中,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在妊娠及分娩过程中,也可因发生大量体液接触而将病毒传给胎儿,感染的产妇还可通过母乳喂养将病毒传给婴儿。

致病机制

艾滋病病毒进入细胞需要通过易感细胞表面的受体。受体分为两类,第一受体即CD4,为主要受体,第二受体即CCR5或CXCR4等,为辅助受体。艾滋病病毒分为X4和R5两类毒株,前者通常同时利用CCR5、CXCR4和CCR3受体,而后者通常只利用CCR5受体。在疾病早期和晚期,艾滋病病毒通常分别利用CCR5和CXCR4作为辅助受体。
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的过程主要为4步,4个过程的基本情况如下:
1. 吸附、膜融合及穿入:HIV-1通过CD4受体选择性吸附于靶细胞表面,借助辅助受体进入细胞。
2. 反转录、入核及整合:胞质中,在反转录酶作用下,病毒RNA形成互补DNA,在DNA聚合酶作用下合成病毒双链性DNA。
3. 转录及翻译:RNA聚合酶作用下病毒DNA转录成RNA,其中一部分RNA经加工成为病毒子代基因组RNA,另一部分拼接后成为病毒mRNA,编码病毒结构蛋白(Gag、Gag-Pol和Env前体蛋白)和非结构蛋白。通过内质网核糖体的糖化和加工产生子代病毒蛋白和酶。
4. 装配、成熟及出芽:Gag、Gag-Pol前体蛋白在细胞膜内面与病毒子代RNA一起包装,结合Gag和MA,从细胞膜获得病毒体的包膜,独立的病毒颗粒即形成。
艾滋病病毒主要侵犯免疫系统的CD4+T细胞(一种辅助性T淋巴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免疫细胞),此外还有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CD4+T细胞数量持续减少,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最终导致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人体对抗艾滋病病毒感染主要是通过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固有免疫主要是黏膜屏障和局部固有免疫细胞对病毒抗原的识别、内吞、处理和呈递。适应性免疫系统接收呈递的抗原后2~12周,会产生各种特异性抗体。有艾滋病病毒特异性的CD4+T细胞免疫反应和特异性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也起着重要作用。

检测方法

艾滋病病毒检测工作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基础,和其他大部分病原体检测不同,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检测艾滋病病毒感染情况的主要方法包括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艾滋病病毒核酸定性和定量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艾滋病病毒耐药检测等。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的金标准,艾滋病病毒核酸检测(定性和定量)也用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艾滋病病毒核酸定量(病毒载量)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判断疾病进展、临床用药、疗效和预后的两项重要指标。

抗体检测

HIV-1/2抗体检测包括筛查试验和补充试验。HIV-1/2抗体筛查方法包括ELISA、化学发光或免疫荧光试验、快速试验(斑点ELISA和斑点免疫胶体金或胶体硒、免疫层析等)、简单试验(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等。补充试验方法包括抗体确证试验(免疫印迹法,条带/线性免疫试验和快速试验)和核酸试验(定性和定量)。
筛查试验呈阴性反应可出具HIV-1/2抗体阴性报告,见于未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个体,但窗口期感染者筛查试验也可呈阴性反应。若呈阳性反应,用原有试剂双份(快速试验)/双孔(化学发光试验或ELISA)或两种试剂进行重复检测,如均呈阴性反应,则报告为艾滋病病毒抗体阴性;如一阴一阳或均呈阳性反应,需进行补充试验。

抗原检测

第四代艾滋病病毒抗原抗体检测可以同时检出艾滋病病毒抗体和HIVp24抗原,广泛用于临床。与单纯抗体检测相比,提高了准确性,尤其是对慢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接近100%。此外,第四代艾滋病病毒检测将艾滋病窗口期缩短至14~21天,有助于早期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不足之处是,增加了非特异性反应的潜在风险,可能会影响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核酸检测

艾滋病病毒核酸检测一般指检测病毒RNA。病毒入侵体内后快速复制,可在血浆中检测出病毒RNA,即病毒载量。通过测定病毒载量可以进行病程监控、治疗方案指导、疗效判定、疾病进展预测。病毒载量检测也可用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用于急性期/窗口期诊断、晚期患者诊断、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和小于18月龄婴幼儿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常用的艾滋病病毒病毒载量检测方法包括逆转录PCR实验(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核酸序列扩增实验(Nuclear acid sequence-based amplification,NASBA)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PCR)。
如果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表明没有测出病毒载量,见于未感染艾滋病病毒者、治疗成功者以及自身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的部分感染患者。如果高于检测下限,则说明检测出病毒载量,需要医生结合患者病史、临床症状和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结果做出进一步诊断。值得注意的是,每一种RNA定量系统都有其最低检测限,即可以测出的最低拷贝数或国际单位,RNA定量检测时未测出不等于样品中不含有病毒RNA,因此艾滋病病毒核酸定性检测阴性,只可报告本次实验结果阴性,但不能排除感染病毒的可能;艾滋病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作为诊断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辅助指标,不能单独用于感染诊断。报告艾滋病病毒核酸定量检测结果时应按照仪器读数报告结果,注明使用的实验方法、样品种类和样品量,当测定结果小于最低检测限时,应注明最低检测限水平。

自愿咨询检测

定义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voluntary counseling& testing,HIV VCT)是指需要进行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检测的个体,经过咨询,在充分知情和保密的情况下,对是否做艾滋病病毒检测自愿做出选择的过程。VCT既是艾滋病防治规划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高效益的艾滋病病毒预防干预措施。通过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不仅可以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和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为求询者特别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 供心理支持,而且可以促使求询者减少不安全行为,预防艾滋病病毒的传播。
需检测人群
  •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家属或密切接触者;
  •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母亲所产新生儿;
  • 有过无保护性行为者(尤其是无保护的婚外性行为、多性伴侣性行为、男男同性性行为等)
  • 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吸毒的人员;
  • 既往有偿卖血者(到非法采血点卖血);
  • 怀疑接受过不洁血液和血制品者;
  • 使用过未经严格消毒的针具注射者;
  • 有破损的皮肤、黏膜,不慎接触到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体液者;
  • 其他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
检测地点
自愿咨询检测门诊通常设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等地。提供初筛检测服务的自愿咨询检测机构名录,以及提供确证检测服务的确证实验室名录,可以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查询。
各地县级以上的医院与妇幼保健机构均可以提供艾滋病病毒检测服务,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也可承担该服务。同时,部分开展艾滋病预防活动的社会组织,例如“红丝带之家”也可提供检测。
当前,一些高校提供自助尿液检测包售卖机,可以通过购买自助检测包进行检测。这种售卖机隐藏在普通自动售货机中,外表看上去并无二致,但藏有一个投样箱,用于接收密封好的尿液样本,厂家派人收回后即可进行检测,返回结果。另外,也可在正规渠道购买艾滋病唾液检测试剂,在家中进行简易检测(不同试剂盒的检测方法不一,可参考说明书)。
自助尿液检测包售卖机
需要注意的是,自行检测的结果可能有误,建议到自愿咨询检测门诊进行进一步确证检测。

培养方法

HIV-1分离培养最常用的方法是分离感染者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s),与靶细胞共培养。但目前为止,我国的HIV-1分离成功率并不高。传统的PBMCs共培养方法需要培养28天。判为有病毒生长的标准是:连续两次抗原含量≥30pg/ml,第2次抗原量比第1次高4倍,或连续两次抗原量超过阈值。根据需要可以进行毒株感染力的滴定、MT-4融合诱导性检测、env区的扩增、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测定。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主要症状

阶段和症状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临床上会经历3个时期,分别是: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三个感染阶段情况分别如下:
急性感染期
急性感染期经常发生在初次感染艾滋病病毒后的2~4周,这个阶段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并不严重,持续1~3周后会有所缓解。15%~20%的感染者在感染后2~6周内可出现发热、发汗、疲乏、肌痛、关节痛、厌食、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一般持续3~14天后进入无症状期。也有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并不出现任何急性症状。急性感染期的诊断标准为:患者半年内有流行病学史或急性艾滋病病毒感染综合征,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试验阳性和艾滋病病毒补充试验阳性。
无症状期
无症状期可能发生在急性期之后,感染者也可能没有明显的急性期症状直接进入无症状期,这个阶段持续6~8年,其时间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和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的个体差异、营养条件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在无症状期,由于艾滋病病毒在感染者体内不断复制,免疫系统受损,CD4+T淋巴细胞计数逐渐下降。可出现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或体征,但一般不易引起重视。无症状期的诊断标准为:有流行病学史,结合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即可诊断。对无明确流行病学史但符合实验室诊断标准的也可诊断。
艾滋病期
艾滋病期是感染艾滋病病毒后的最后阶段,也是艾滋病病人所处的阶段。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多小于200个/μl,艾滋病病毒血浆病毒载量明显升高。此期主要临床表现为艾滋病病毒相关症状、体征及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人体损害

艾滋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CD4+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DC等,主要表现为CD4+T淋巴细胞数量不断减少,最终导致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引起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
侵蚀细胞
现已证实艾滋病病毒是嗜T4淋巴细胞和嗜神经细胞的病毒。艾滋病病毒由皮肤破口或粘膜进入人体血液,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是T4淋巴细胞(T4淋巴细胞在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中心调节作用,它能促进B细胞产生抗体),便得T4细胞失去原有的正常免疫功能。当激活免疫反应的T4细胞几乎全部被艾滋病病毒消除时,T4细胞抑制细胞在数量上会巨增,相反病人体内T4细胞的数量骤减,从而导致病人的免疫功能全部衰竭,为机会性感染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助发癌变
艾滋病病毒和其它逆转录病毒一样,当逆转录酶使病毒的RNA作为模板合成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时,艾滋病病毒带有的致癌基因可使细胞发生癌性转化,特别是在细胞免疫遭到破坏、丧失免疫监视作用的情况下,细胞癌变更易发生。
破坏呼吸和心血管系统
艾滋病病毒感染会增加患感冒、流感和肺炎的风险,也会增加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AH)的风险。肺动脉高压是指肺动脉压力升高,超过一定界值的一种血流动力学和病理生理状态,可导致右心衰竭,可以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可以是并发症,还可以是综合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艾滋病病毒促使的PAH会使病患心脏紧张。同时,艾滋病病毒也会让感染者更容易感染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经空气传播的细菌,主要症状包括胸痛和严重咳嗽,咳嗽时可能含有血液或痰,这种症状可以持续数月。

现状

世界艾滋病流行现状

据统计,全球艾滋病相关死亡人数在2006年达到峰值,死亡人数从2006年的195万下降到2017年的95万,全球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覆盖数从2006年的298万增加到2017年的2180万。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病例在1999年达到峰值,为316万,此后逐渐减少。2007年到2017年,艾滋病病毒感染新发病例数从2007年的235万减少到2017年的194万。同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总数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从1990年的874万增加到2017年的3680万。根据联合国估计,截至2018年,共有379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2330万人正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现状

据2019年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2019年1~10月,全国共检测2.3亿人次,新报告发现感染者13.1万例,新增加抗病毒治疗12.7万例,全国符合治疗条件的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为86.6%,治疗成功率为93.5%。截至2019年10月底,全国报告存活感染者95.8万,整体疫情持续处于低流行水平。

相关研究

疫苗研制

开发艾滋病病毒疫苗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在研究HIV-1疫苗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HIV-1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存在广泛的多样性,随着病毒的种类越来越多,单一疫苗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弱,如何开发一种能够应对多种病毒变异、保持效用的疫苗,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HIV-1感染者并不能够完全清除病毒,人类缺乏与之相关的明确的免疫保护物,目前相关研究还在推进中 。

抗艾滋病病毒感染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侯炜和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霍文哲教授团队合作的一项科研成果发表在美国著名国际学术刊物《淋巴细胞生物学》杂志上。
这项研究发现,一种名为“表达CD56分子的T淋巴细胞”的细胞具有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作用。经过3年研究,首次发现“表达CD56分子的T淋巴细胞”培养液中的分泌物可以抑制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并且这种活性具有广谱性,既可抑制实验室保存的艾滋病病毒的病毒株,也可抑制临床上分离得到的艾滋病病毒的病毒株。虽然该培养液中的分泌物对艾滋病病毒进入细胞的协同受体影响甚微,但可增强干扰素调节因子的作用,从而引起巨噬细胞发挥作用,“抗击”艾滋病病毒。

劫持细胞

2014年1月,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学院黄志伟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Vif的结构,阐明了Vif如何“劫持”人免疫细胞的分子机制,为研制全新艾滋病药物提供了结构基础。该研究对人类最终攻克艾滋病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的科学应用价值。
作为艾滋病病毒九大基因中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Vif被学界认为是艾滋病病毒传播过程中针对人类进化而生的,它通过“劫持”人免疫细胞内的蛋白降解系统来降解人免疫细胞内的病毒限制性因子APOBEC3家族成员,从而逃避免疫细胞对艾滋病病毒的识别和防御。但长久以来,人们对Vif自身或者其功能性复合物的原子水平结构解析并未取得进展。
研究中,黄志伟研究组围绕Vif这一“顽疾”,重点解析了Vif五元复合物结构,详细描述了Vif如何“劫持”人CBF-β以及CUL5 E3连接酶复合物的分子机制。该研究分析了艾滋病病毒的结构特征,了解了艾滋病病毒是怎样与人结合,为进一步解决艾滋病治疗难题提供了可能。依照“按锁配匙”规律,该研究也为未来艾滋病治疗从“鸡尾酒式”的混合用药方式转向设计靶向治疗药物开辟了一条新路。

激活潜伏

来自Gladstone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科学》杂志上报告称,他们找到了一种让潜伏的艾滋病病毒暴露自身的新方法,这可能会帮助克服治愈艾滋病病毒感染所面临的一大障碍。他们发现,无需提高艾滋病病毒基因表达的平均水平,只要提高与艾滋病病毒基因表达相关的随机活性(噪音),就可以重新激活潜伏艾滋病病毒。
当艾滋病病毒感染免疫细胞之时,它会将自身的遗传物质插入到感染细胞的DNA中。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免疫细胞的机器装置会拷贝病毒遗传物质,最终导致表达生成更多病毒所需的所有元件。新病毒从感染细胞中释放出来,会扩散感染机体的其他免疫细胞 。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艾滋病病毒表达会进入等待模式,感染免疫细胞内的病毒进入到一种潜伏状态。这意味着有一小部分的艾滋病病毒匿藏在感染细胞中,即便是最有效的药物也无法触及它们。

删除病毒

2014年7月,美国坦普尔大学神经科学研究院主任卡迈勒·哈利利教授等研究人员们发现了一种可以彻底将艾滋病病毒从人体细胞中删除的方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家科学学术进程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在研究中,研究者首先将一种被称作核酸酶的DNA剪切酶和一种被称作指向核糖核酸的目标链结合,随后这个组合便会开始追捕并最终除掉HIV-1的病毒基因组。除掉之后,细胞的基因修复程序开始接管整个过程,将受损的两端焊接起来,从而得到了一个无病毒的细胞。
由于HIV-1病毒无法被免疫系统清除,只有去除掉病毒才可治愈这种疾病。而这些分子武器也可以当作疫苗使用,武装上核酸酶-核糖核酸的细胞已被证实不受艾滋病病毒的感染。
研究室使用一种20核苷酸链的指向核糖核酸来定位HIV-1病毒,随后使用一种被称作Cas9的DNA剪切酶来修改人体基因组。研究者已经想出了不同的策略应用到临床研究中,希望能消除患者身上的每一份HIV-1病毒,从而治愈艾滋病。

癌症免疫药物的治疗

美国埃默里大学耶基斯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部研究员Justin Harper等人进行了一项新的研究,研究显示:利用两种癌症免疫治疗药物组合使用刺激免疫细胞,可缩小感染了猿猴免疫病毒(SIV)并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中的病毒库大小。这些发现对于寻找治愈艾滋病的方法有重要意义。

基因治疗技术

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一项临床试验中,一种引导人体产生某种针对艾滋病病毒的特定抗体的新方法让参与者持续产生了一年多的抗体。这种药物传递技术使用一种无害的病毒将一种抗体基因传递到人体细胞中,使人体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产生抗体。据研究人员报告,随着进一步的发展,这种策略可以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各样的传染病。

典型案例

第二名被成功治愈的艾滋病病人——“伦敦病人的奇迹
英国伦敦一名男子于2003年感染艾滋病病毒,在2012年开始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同年晚些时候确诊了霍奇金淋巴瘤。2016年,治疗小组决定为其寻找骨髓移植配型,以治疗这种血液恶性肿瘤。
治疗小组找到了合适的骨髓捐献者,这位捐赠者的CCR5基因有罕见的自然突变,能够抵抗艾滋病病毒的入侵。治疗小组认为,如果造血干细胞顺利移植,不仅能够治疗病人的癌症,还能够获得额外收获,即驱赶艾滋病病毒。
在“伦敦病人”术后16个月没有发现艾滋病病毒,随后自愿暂停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研究者认定病人得到“长期缓解”,若两年后仍然没有发现艾滋病病毒,或许能够认定治愈 
而最新的研究显示,“伦敦病人”在停止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后,体内HIV-1 RNA病毒载量到2020年3月为止始终处于“病毒载量检测不到”的水平,CD4+T淋巴细胞数量也得到了缓慢的恢复,目前已达到正常水平。研究者认为,目前所有证据足以支持病人从“长期缓解”转变为“治愈”,成为继“柏林病人”后全世界第二例被确定治愈的病例。

我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

我国各部委发布的相关教育类文件中,《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2007)、《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中小学健康教育规范》(2011)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和《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7)都要求开展有关艾滋病防治基础知识以及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等方面的教育,这些都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初中年级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 了解艾滋病的基本常识和预防措施,形成自我保护意识。
高中年级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 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和措施,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 。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

水平四(初中阶段)
疾病预防
· 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 判断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拒绝不安全行为的技巧;
· 学会如何寻求帮助的途径和方法;
· 与预防艾滋病相关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知识;
· 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患者。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水平四(7~9年级)
身体健康
· 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及预防方法,不歧视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携带者。

《中小学健康教育规范》(2011)

水平四(初中阶段)
预防疾病
· 掌握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 判断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
· 拒绝不安全行为的技巧;
· 学会寻求帮助的途径和方法;
· 了解与预防艾滋病相关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知识;
· 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患者。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水平五
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
· 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水平六
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
· 了解艾滋病和性病的国内外流行趋势;
· 理解艾滋病和性病对人类社会发展造成的危害;
· 积极参与预防艾滋病和性病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7)

疾病预防
· 常见传染病(如流感、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的预防;
·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的意义和项目选择;
· 常用的健康指标、正常范围,测定身体健康状况的常用方法(如测量腋温和脉搏、血压等);
· 正确选择必要、有效的保健与保险服务[2]
性与生殖健康
· 艾滋病的传播、流行与控制,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和预防措施,艾滋病咨询检测和服务,不歧视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

全面性教育中相关的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

预防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不歧视病毒感染者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相关内容的学习同时涉及到知识要点、相关技能和态度观念。在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相关的学习目标主要出现在核心概念8“性与生殖健康”下的第2个主题“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的污名、关爱、治疗及支持”和第3个主题“理解、认识与减少包括艾滋病病毒在内的性传播感染风险”,内容贯穿5~8岁、9~12岁、12~15岁、15~18岁以上四个年龄段,具体学习目标如下:
主题2: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的污名、关爱、治疗及支持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享有平等的权利,也可以有所作为
学习者将能够:
► 说明在正确的护理、治疗和支持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也可以过上美满的生活,如果愿意,他们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孩子(知识);
► 意识到和所有人一样,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权利获得平等的爱、尊重、关怀和支持(以及及时的治疗)(态度)。
要点:有许多有效医疗手段可以帮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学习者将能够:
► 说明在得到关爱、尊重和支持的情况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能够通过有效的医疗手段控制自己的状况(知识)。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来说,能够在安全的支持性环境中谈论自己的感染者身份非常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 描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坦诚谈论自己的感染者身份会有哪些益处以及会面临哪些挑战(知识);
► 明白一些人出生时即携带艾滋病病毒,而另一些人则是后天感染的(知识);
► 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确保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享有安全的支持性环境(态度);
► 展示如何创建安全的支持性环境(技能)。
要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具有特殊的护理和治疗需求,其中的一些治疗可能有副作用
学习者将能够:
► 解释为什么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具有特殊的护理和治疗需求,包括一些可能的副作用(知识);
► 明白艾滋病的治疗将贯穿一生,而且常常会带来副作用和其他挑战,并可能需要关注营养问题(知识);
► 说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儿童和年轻人也可以从治疗中受益,但在青春发育期需要重点注意药量和用药依从性问题,并且要控制副作用(如骨密度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耐药性)(知识);
► 列举并展示人们可以如何获取艾滋病的护理和治疗服务(技能)。
要点: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会影响家庭结构、家庭角色和责任
学习者将能够:
► 解释艾滋病病毒并不是建立亲密关系、享有家庭或性生活的障碍,因为无论是否感染艾滋病病毒,人们都可以一起生活,发生性关系,也可以生育并保证孩子不携带艾滋病病毒(知识);
► 阐述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如何影响家庭,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责任(知识);
► 解释在获得来自家庭与社区的支持以及服务和治疗的前提下,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以保持健康,生下健康的孩子并进行母乳喂养(知识);
► 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支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态度);
► 展示支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不同方法(技能)。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在恰当的关爱、尊重和支持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能够有意义地生活并且不受到歧视
学习者将能够:
► 断定基于艾滋病病毒感染状况而歧视他人是违法的(知识);
► 意识到一些人从出生开始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通过获得治疗和支持,他们可以过上美满、健康而有意义的生活(态度)。
要点:只要愿意,包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内的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通过婚姻或长期承诺向别人表达性感觉和爱
学习者将能够:
► 解释为什么包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内的每个人都有权利对别人表达性感觉和爱(知识);
► 支持包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内的每个人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性感觉和爱的权利(态度)。
要点: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所组织或有他们参与的支持小组和项目可以提供帮助
学习者将能够:
► 解释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组织或有他们参与的支持小组和项目能够提供什么帮助,并描述他们所能提供的服务(知识);
► 理解并赞许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组织或参与的项目所提供的帮助(态度);
► 展示如何找到当地的支持小组和项目(技能)。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在恰当的关爱、尊重和支持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以在一生中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
学习者将能够:
► 分析针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受艾滋病影响的人群的污名和歧视为何产生以及造成的影响(知识);
► 找出本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主要倡导者(男性、女性和跨性别),并描述他们在改变人们对艾滋病病毒的认识和保护其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等方面做出的贡献(知识);
► 欣赏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取得的成就(态度);
► 开展权利倡导活动,支持包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内的每个人免受污名和歧视的影响(技能)。
主题3:理解、认识与减少包括艾滋病病毒在内的性传播感染风险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人们可能会因为和性传播感染者发生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病毒或发生其他性传播感染。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降低感染的风险
学习者将能够:
► 列举在青年群体中最常见的性传播感染类型(例如艾滋病病毒、人类乳头瘤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感染等)和最常见的传播途径(知识);
► 描述为什么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如握手、拥抱、共同一个杯子喝水等)(知识)。
要点: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包括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
学习者将能够:
► 列举艾滋病病毒的不同传播途径(例如与被感染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输入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与他人共用注射器、针头或其他锋利器具;在怀孕、分娩和哺乳期间)(知识);
► 说明绝大部分人感染或传播艾滋病病毒都是由于和被感染者发生了无保护的插入式性交(知识)。
要点:有一些方法可以降低艾滋病病毒或其他性传播感染的风险
学习者将能够:
► 描述降低艾滋病病毒感染或传播风险的不同方法,包括病毒暴露之前(例如使用安全套,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男性自愿包皮环切手术,或采取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并同时使用安全套)和之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取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知识);
► 描述正确使用安全套的步骤(知识);
► (在有供应的地方)描述在什么年龄以及在什么地点可以接种生殖器人类乳头瘤病毒疫苗(知识);
► 展示通过沟通、协商和拒绝等技能来抵御违背个人意愿的性压力,或果断表达采取安全性行为的意图,包括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或其他避孕措施(技能)。
要点:检测是确定一个人是否感染艾滋病病毒或发生其他性传播感染的唯一途径;针对艾滋病病毒和绝大多数性传播感染都已经有治疗手段
学习者将能够:
► 展示对于自己所在社区中针对大多数常见性传播感染(包括艾滋病病毒在内)的检测和治疗都有所了解(知识);
► 列举对想要进行检测的人表示支持的不同方式(知识);
► 认识到为接受检测的人创建安全的支持性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态度);
► 知道哪里可以进行检测(技能)。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各种性传播感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感染(淋病)、苍白螺旋体感染(梅毒)、艾滋病病毒和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尖锐湿疣)等,都是可以被预防的,治疗或控制的
学习者将能够:
► 描述发生包括艾滋病病毒在内的性传播感染的不同途径(如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怀孕、生产或哺乳时传播;通过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针头或其他锋利器具而传播等)(知识);
► 描述不发生性交是预防艾滋病病毒和其他性传播感染的最有效手段(知识);
► 解释如果一个人处于性活跃期,也有一些特定的方式可以降低艾滋病病毒或其他性传播感染的风险,其中包括: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插入式性交行为;实行“双方保持单一配偶”;减少性伴侣的数量;避免同时拥有多名性伴侣;接受性传播感染的检测和治疗(知识);
► 解释在某些艾滋病病毒和其他性传播感染发生率很高的环境下,年龄差距很大的个体之间的亲密关系或代际亲密关系会增加感染艾滋病病毒和其他性传播感染的风险(知识);
► 展示如何协商安全的性行为和拒绝不安全性行为(技能);
► 展示正确使用安全套的步骤(技能)。
要点:性健康服务机构可以提供艾滋病病毒的检测和治疗并提供安全套,一些机构可能会提供艾滋病病毒暴露前后预防用药或男性自愿包皮环切手术,还有一些机构可以帮助人们评估自身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也可以帮助人们获取所需的检测和治疗
学习者将能够:
► 审视如何通过医疗系统获得艾滋病病毒检测,以及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供支持的不同项目(知识);
► 列举不同的艾滋病病毒检测方式,以及这些检测是如何进行的(知识);
► 描述男性自愿包皮环切手术,以及这种手术如何降低男性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知识);
► 在当地可以获取的情况下,明确表述艾滋病病毒暴露前后口服预防用药可以在艾滋病病毒暴露之前和之后降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可能性(知识);
► 阐明每个人都有权利接受自愿的、知情的、保密的艾滋病病毒检测,而且不应该被要求公开自己的感染状况(知识);
► 认识到检测在评估艾滋病病毒易感性和获取所需治疗方面非常重要(态度);
► 展示如何对一个想要进行检测的朋友表示支持(技能)。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沟通、协商和拒绝技巧可以帮助年轻人抵御违背个人意愿的性压力,或强化其采取安全性行为的意图(比如坚持使用安全套或其他避孕措施)
学习者将能够:
► 回忆一个人的协商技巧会受到社会规范、权力不平等、关于自我决策权的个人信念和信心的影响(知识);
► 使用有效的沟通、协商和拒绝技巧以抵御违背个人意愿的性压力、采取更加安全的性行为策略(技能)。
要点:对进入性活跃期的人,采用何种策略降低感染风险会受多方面影响,包括个人的自我效能、感知到的风险水平、社会性别角色、文化和同伴规范的影响
学习者将能够:
► 对可能影响处在性活跃期的人做出降低自身感染风险的决定的所有因素进行批判性分析(知识);
► 认识到对一些群体的社会排斥和歧视会增加其感染艾滋病病毒和其他性传播感染的风险(态度);
► 制定和执行提升个人健康与福祉的计划(技能);
► 展示获取安全套的不同方法(技能)。
要点:性健康服务机构可以提供安全套、艾滋病病毒检测和治疗;一些机构可能会提供艾滋病病毒暴露前后口服预防用药或男性自愿包皮环切手术,还有一些服务机构可以检测并治疗其他性传播感染,提供避孕措施,处理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从而帮助人们评估自身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帮助他们获得所需的检测和治疗
学习者将能够:
► 评估可以帮助人们预防和最大程度地降低艾滋病病毒感染风险的性健康服务(知识);
► 识别在什么地方可以获取安全和保密的艾滋病病毒检测以及其他服务(包括艾滋病病毒暴露前后预防)(知识)。

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常见的相关问题

在教学中是否需要提到男男性接触行为?
  • 现状和原因
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性接触很容易造成细微的皮肤粘膜破损,病毒即可通过破损处进入血液而感染。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之间的性接触都会导致艾滋病病毒的传播。由于直肠的肠壁较阴道壁更容易破损,所以男男性接触中的肛门性交较阴道性交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更高。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群体中的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概率更大,并且更难寻求医疗援助,也更容易辍学 。一项对英国青少年的研究显示,男性之间的性行为是青少年男性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主要原因。从避免性传播感染尤其是艾滋病病毒传播的角度,需要在性教育过程中提及男男性接触行为。
提高学生对性少数群体的包容以及对性多样性的包容,本身就是全面性教育的目标之一。同性恋群体在校园中通常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在班级中更容易被边缘化。研究发现,在英国的青少年群体中,同性恋群体患抑郁症、药物滥用以及经历其他心理压力的风险也更大。学生们需要通过全面性教育理解性倾向、社会性别等概念,避免对同性恋等性少数群体的歧视和误解。
  • 挑战和解决办法
大多数性教育专家支持学校的“非异性恋主义”教学,在进行全面性教育时,提供关于同性恋的内容。学校需要首先创造积极的、包容的文化氛围来支持教师讲授有关同性恋的全面性教育内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学校都可以通过政策和校园活动来支持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这样有利于保护学生中的同性恋群体,也有助于减少教师的恐惧31
如何减少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性传播风险?
相当一部分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都是由于和感染者发生了无保护的插入式性交,无保护的肛交比无保护的阴道性交要更加危险。可以通过下列方法降低感染风险:
  • 当个体不愿意和对方发生性交行为时,人们可以通过沟通、协商和拒绝等技能,来抵御违背个人意愿的性压力;
  • 在发生性交行为之前,要果断表达采取安全性行为的意图,包括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或采取其他避孕措施;
  • 有一些性健康服务机构可以提供艾滋病病毒的检测和治疗并提供安全套:一些机构可能会提供艾滋病病毒暴露前后预防用药或男性自愿包皮环切手术(该手术可以降低男性感染艾滋病病毒风险),还有一些机构可以帮助人们评估自身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也可以帮助人们获取所需的检测和治疗。
全面性教育中的相关内容有哪些?
  • 小学性教育中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的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教授主编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全12册)中,首次谈及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有关的内容是在五年级,主要涉及“认识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和“预防和应对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两个主题,介绍了艾滋病病毒及艾滋病的基本概念、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应对艾滋病病毒感染及传播的方法以及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尊重等方面内容。
读本五年级下册中的“认识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主题中介绍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艾滋病间的关系,“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也称艾滋病病毒)引起的性传播感染,艾滋病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下降。”随后,读本介绍了艾滋病病毒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艾滋病的传染源,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精液、前列腺液、阴道分泌液、血液、乳汁等体液内,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进行传播。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切断传播途径,就可以有效预防。
另外,读本五年级下册中还明确了“需要尊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权利”,列出了《艾滋病防治条例》中的相关内容,说明应防止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歧视。
  • 初中性教育中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的内容
在初中性教育读本中,八年级在“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的预防和应对”这一主题中,涉及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基础知识,在小学基础上增加深度,并再次引导学生自觉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避免歧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体检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ijianwang.cn/boke/8183.html

作者: baike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8731 191@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